“I smile to the star that still shines in the sky,
To the sun that slowly rises out of the night
To the day that begins, to the enchanting birds,
I smile to world, and the world smiles to me.
I smile to the child that crosses my way,
I remember also all those who are hungry,
Those who live in misery, all over the planet,
Who have to face a war, who lost their mother.
If sometimes my smile is moistened by tears,
When I see the great pain that spreads over the world,
I shall still be smiling with tears in my eyes,
Smiling to life, smiling to death.
And one day when it is bitterly cold,
When even my footsteps will not leave any mark,
The never ending current of life’s energy,
Will carry me along and I will not look back.
The fear will no longer block my way,
My heart finally opens very wide,
Then I will become the smile of the earth,
Of the flowers, of the rain, and the sun, and the wind.
Then one day perhaps in a very small child,
I will open my eyes to the wonders of life,
And let them all loving, and let them all smiling,
I will continue this wonderful way.
And one day when it is bitterly cold,
When even my footsteps will not leave any mark,
The never ending current of life’s energy,
Will carry me along and I will not look back.
The fear will no longer block my way,
My heart finally opens very wide,
Then I will become the smile of the earth,
Of the flowers, of the rain, and the sun, and the wind.
Then one day perhaps in a very small child,
I will open my eyes to the wonders of life,
And let them all loving, and let them all smiling,
I will continue this wonderful way.”
星期一, 8月 15, 2011
星期四, 4月 14, 2011
陳雲:反對壟斷 對抗複製
反對壟斷 對抗複製
(2011年01月14日)
有錢佬一胞三胎(1),貧窮人七屍八命。
有錢佬以地產霸權複製成功經驗,以生殖科技複製自己,窮人卻只能棲身蝸居絕窟,用闔家燒炭和連環跳樓的自殺技術,複製失敗經驗。官商勾結、地產霸權之下, 這就是香港富人與窮人的命運。這不是「五十後」、「八十後」面對的世代抗爭問題,也不是仇富的心理問題,而是香港全民面對的階級剝削經濟及貧富隔離 (poor-rich apartheid)的政治問題。
撰文:陳雲(節錄自《九評地產黨》)
地產霸權腐化香港的政治,敗壞香港的公德,吞噬老百姓的畢生儲蓄和閒暇享受,破壞小企業主的生計,毀滅窮人安身的舊區,蹂躪農民棲息的鄉土,掃蕩坊 眾聚腳的街道,圈禁民眾聯誼活動的範圍,殺害野外生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逐漸成形的地產霸權,是虐殺香港公共生活、葬送香港共同前途的大兇手。香港地 產財閥,罪行滔天,惡貫滿盈,是要打落地獄的一群妖魔鬼怪。
財閥何以成功,貧民何以失敗?略露一端,可窺全豹。同舟共濟,勤儉興家只是老百姓的《獅子山下》;財閥的《獅子山下》,是損人利己,見死不救。統治香港的,原來有兩批人,或者兩批鬼,一批是出面做事的黑無常,一批是背後坐鎮的白無常。至於閻羅王,以前在倫敦,如今在北京。
天水圍的悲情,由地產商和政府聯手造成。天水圍人口二十七萬,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九,高踞全香港。居民可以到區外找工作,卻要忍受高昂的交通費和漫長的交通 時間,犧牲家庭積蓄和閒暇時間。天水圍的地價和工資相對廉宜,交通網絡也算發達,鄰近元朗和邊境地區的消費力也高,很多團體和名人向政府獻計,在天水圍發 展商業和服務業,例如邊境商貿中心、物流和迷你儲物貨倉、飲食市集(大牌檔中心)(2)、散貨場中心(factory outlet)、護理服務中心等等,然而一一被政府推搪過去,無功而還。2010年12月6日英文《南華早報》的挖掘式報道,終於揭開悲情城市的謎 底;1982年,政府開發天水圍新市鎮之際,與Mightycity地產發展公司(3)簽訂密議(正式名稱叫「私人備忘錄」private memorandum),限制政府不得在該區另行發展商業,以免妨礙私人屋苑的商業收益。
商督官辦 暗無天日
1988年,政府與發展商簽訂的私人備忘錄首度發威。當時政府建議在天水圍新市鎮第三十三區興建一座永久街市,但發展商反對,結果改為臨時街市,後來更拆 卸了,變成巴士總站及中央公園塔。拓展署在1989年3月通過的天水圍分區規劃大綱圖內說明:「在該處建立永久街市,可照顧私人屋苑居民的需要。 Mightycity卻反對計劃,認為會對其商業設施構成競爭。」這只是白紙黑字記錄在案的一宗。
以前滿洲政府的異族統治,暴虐無道,清末之際朝廷即使積弱,試行開發實業,也知道要官督商辦,責成企業按官家吩咐辦事,不可侵吞公家利益,然而香港卻是商 督官辦,政府坐視天水圍新市鎮生靈塗炭,也不敢向地產財閥吭聲一句。地產商何以大發特發,窮人何以日捱夜捱,闔家自殺,原因就是政府偏袒地產商、以利益收 買地產商,以便彼此合謀,共同管制香港人民,虐殺香港人民,甚至不惜犧牲公共利益,向商家放權讓利。天水圍的案例,只是最明顯的,明顯到報章可以輕易追查 到真憑實據的一宗。若說地產財閥是妖精惡煞,香港政府便是羅剎魔鬼,幕後黑手。
該私人備忘錄透露的,只是當年香港政府與發展商的「私人」交易的一部分。1982年,政府以高於市場價格向發展商買回面積接近五百公頃的魚塘和農地,然後 再與發展商共同開發。事緣1977年,當年的土地供應特別委員會(或稱土地闢增特別委員會Special Committee on Land Production)建議研究開發天水圍新市鎮。春江水暖鴨先知,財團Mightycity窺準發展機會,1979年起開始在天水圍收購農地及漁塘,面 積多達四百八十八公頃。Mightycity當時的股權分布為:華潤持有51%,長江實業擁有12.5%,會德豐、Trafalgar Housing及其他共佔36.5%。Mightycity囤積大量土地之後,接觸政府,提議興建一個可容納超過五十萬人口的新市鎮。財團原來的計劃是, 撥出部分土地予政府興建公共房屋,以換取政府興建整個新市鎮的基建及公共設施。1982年,政府否決地產商的建議,但同年,財團卻得到政府不尋常的、更為 優惠的安排:地政工務司陳乃強在1982年7月29日公布,政府會以二十二億五千八百萬港元向Mightycity回購所有天水圍農地和魚塘,再以八億元 的代價向發展商批出當中四十公頃的土地。政府以每平方呎四十六元向財團回購農地,呎價比1980年一次由法庭處理的土地拍賣的估值多出三倍,該年的拍賣價 只是每平方呎十一元半。
政府倒貼 市民遭殃
政府一貫的開發原則,是地產商要求發展農地,便要向政府補地價,財富回籠官庫,但開發天水圍的安排,卻反其道而行,由政府用高價向地產商回購全部土地,再 批出土地與地產商開發。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羅致光評論此事:「政府決定以高於市場價格向發展商買回土地,並且簽署私人備忘協議,以今日 的標準來看,是不可想像的。」羅致光是少數閱覽過這份協議的非政府人員,據羅教授了解,只有少數高級官員可以接觸此私人備忘錄。
根據1982年7月29日簽署的官商私人協議,天水圍新市鎮內一百六十九公頃土地劃為發展區,其中三十八點八公頃交予Mightycity發展私人屋苑, 其餘一百三十公頃則留作興建公屋及資助房屋。一百六十九公頃以外的土地由政府留作土地儲備。1988年,該項投資額達數十億港元的私人屋苑發展計劃展開之 際,長實集團及主席李嘉誠個人分別增持Mightycity的股份至48.25%及0.75%。同年,政府委任長江實業為「項目經理」(project manager)。1992至1999年間,Mightycity在天水圍興建了唯一的私人大型屋苑嘉湖山莊,共有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個住宅單位。屋苑內有 總樓面達七萬五千平方米的商業設施,包括嘉湖銀座商場及有一千一百零二個房間的嘉湖海逸酒店。然而,即使社區需求殷切,政府卻受制於協議,無法建立一個如 沙田、荃灣一般的自給自足的新市鎮,促進本地就業,令社區健康發展,政府只能在公共屋邨設立一些街坊小店,其規模也不能威脅Mightycity發展的私 人商業設施。(4)
英文《南華早報》揭露密議之後,消息即日在面書廣傳廣論,眾人譁然,粗口橫飛,但此地並無一家中文報紙夠膽跟進,只有網站《獨立媒體》出了個中譯本。香港發生了甚麼事?一個富裕無倫、資訊暢通的香港,被人弄得遍地都是活殭屍,揭發了匪夷所思的官商勾結大計謀,此地卻沒有一家獨立的中文報紙或中文電視台仗義執言,答案不是很清楚嗎?
政權交接 地產成魔
該匪夷所思的官商協議,在1982年達成,有其特定的歷史任務。1979年,港督麥理浩訪京,會晤鄧小平,意會到1997年主權移交的限期,部署撤退。前 殖民地政府準備加強建設香港,將香港從一個殖民地變身為接近自主運作的城邦,做到市面繁榮,福利優厚。然則,由於殖民地政府不可能遽然給予民主自治,卻要 維繫和諧穩定,又要大興基建與提高公共服務,錢從何來,合謀者(買辦)在哪?抽重稅又不行,向人民徵重稅的代價,是必然刺激民主訴求。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破產之後,政府用土地代替黃金,支持貨幣,帶起一切信貸衍生的經濟侵奪,令國庫迅速膨脹,有錢可用。這一招變賣國土、挑選買辦、充實國庫而又不必民主授權之計,九七過渡期的香港政府懂得,現今的中共政府也懂得。
英國人部署撤出的時候,與中共妥協,收買中共代辦及香港華資,將華資地產財閥捧上神壇,默許他們取代英資,成為香港商業的支柱,用商業財閥穩定交接期間的 政局。今日香港官商勾結的政局,是回歸前的中英勾結所奠定的。地產財閥食了中英兩家茶禮,左右逢源,壯大之後恃勢凌人,同時進駐中共的人大政協和港府的立 法會功能組別和諮詢架構,劫持政府,阻擋民主,以免一人一票的制度可以限制他們的暴利。從上述Mightycity當年的股權成分之中,即使是對政治經濟 學一竅不通的人,也能讀出箇中玄機。
政府限制土地供應及公屋供應之下,香港地價拾級而上。由於此地的人無家無國,一時之間難以凝聚共同信念與地產霸權抗爭,以致大家都將共同的命運抗爭化作私 人的命運拼搏,爭相入市買樓,致令此地民風畸變,以擁有金錢及樓房為唯一成功標準,鄙棄文化價值,令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香港人文精神,無以為繼。地產商建立 的私人屋苑,形同獨立堡壘,四周門禁森嚴,即使個別商場有地面商舖,也在公路之側,毗鄰各種阻礙設施(停車場出口、垃圾房、落貨位、巴士總站車道等),行 人稀少。即使地產發展項目在市區街道之內,政府也放棄規劃及監管的權力,坐視地產商封鎖地面,用圍牆及停車場出口截斷街道。至於原本屬於公共空間的商場空 地及通道,政府也委託地產商管理,任由地產商訂立苛刻的管理章則,甚至私下出租謀利。地產商不斷複製屋苑和商場,公共空間和街坊生活節節敗退,終有一日, 香港變成堡壘林立的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
惡霸擋路 港人起義
香港的問題,絕不是「五十後」鬥「八十後」的問題。大量「五十後」的人,都是被社會遺棄的窮困階級,很多老人家流落街頭拾荒謀生,只有絕少數人成為中環大 亨。香港面對的不是世代抗爭,不是老人不願退位而年輕人不能上位的問題,而是共同的時代問題,是機會重新開放、經濟轉型和社會價值觀改變的問題。「八十 後」提出的議程,是跨世代和跨階級的香港人的共同利益。踏入二十一世紀,2000年之後的幾年,八十後提出的保育香港運動,保衛天星碼頭皇后碼頭、保衛灣 仔喜帖街的街坊生活、反對時代廣場圈禁公共土地、反對興建高鐵浪費公帑破壞人文地理、保衛菜園村及鄉郊農民生計,都是代表香港整體人民、特別是代表被剝削 的弱勢社群去抗爭的,絕不是為了自己的世代利益。香港人普遍的仇富情緒,咒罵地產財閥,咒罵收樓惡魔,咒罵「領匯」吸血鬼,也不是痛恨資本主義,而是反對 財富掠奪,反對官商勾結的地產霸權。
香港目下的問題,是富人階級壟斷一切資源的嚴重問題、貧富對立的問題。香港所有資源——金融地產、商舖租金、自然資源、濕地、郊野公園勝景都被地產財閥據為己有,這才是我們面對的大問題。
香港已入絕境。老財閥的成功圈地經驗,老高級中產的私人置業自保,面對新的金融資本主義和跨境資金,以及香港民風之衰敗,已經無法複製。雖然富人關閉名校 的大門,也霸佔優秀的山水環境,企圖獨享其成功複製權,甚至借助人工受孕和代母服務,真的在生物上複製自己,也是徒勞無功。香港面臨的是階級鬥爭。階級鬥 爭有兩個工具,第一個是和平的選票,即是民主充權,第二個是暴力的革命,推翻現行秩序,重建民主。兩個選擇,就擺在我們面前。民主的效益比暴力革命好得 多,民主是理性的選擇,因為暴力革命之後,始終要回到民主。然則,香港的富人階級誤以為窮人不會走上暴力革命以開啟民主的路,於是不斷霸佔資源和設下壁 壘,逼死窮人,最終,他們將是暴力革命的締造者。
股壇聖手、一代富翁曹仁超坦誠表白,他們的一代地產金融炒家,成功踢走英資,掌握地產複製財富的方程式,預支了香港四代人的金錢。他向年輕人擲下戰書,要 年輕人另闢蹊徑,找到「五十後」一代不懂得的方法。(5)我不是年輕人,也不是坐享地產套利術的老資產階級,但我不妨提出我的方法。正如本文開首說的,地 產壟斷是政治問題。政治問題,政治解決。政治鬥爭,恰好是地產霸權不懂得的方法。
民國九十九年夏曆庚寅年十一月十七日冬至 西元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註釋:
(1)2010年10月底,香港報章爭相披露一未經當事人確定之消息,轟動香港。富豪李兆基之子李家傑在境外借助代母產下三子。李家傑單身而有三子,即是 三子一出世便遭剝奪母親之身及母親之倫,令港人困惑。參閱見〈代母產子觸發社會討論〉,《明報》,2010年10月28日。〈代母產子全城熱話 李家傑: 給我私人空間〉,《頭條日報》,2010年10月30日。
(2)該計劃由蔡瀾在2008年12月構思,向政府提出在濕地公園附近發展112B區開設三百個熟食攤檔,2009年告吹。蔡瀾寫下〈羞恥〉一文悼念其 「大牌檔村」計劃,見《蘋果日報》副刊,2009年11月16日。另見英文《南華早報》報道,Job-creation plans for Tin Shui Wai rejected,記者Vivian Kwok,2010年12月3日。中譯本參閱〈天水圍創造就業計劃被否決〉,《獨立媒體》網站(http://www.inmediahk.net),2010年12月9日。
(3)Mightycity當時的股權分布為:華潤持有51%,長江實業擁有12.5%,會德豐、Trafalgar Housing及其他共佔36.5%。該公司現時的股權分別由華潤創業及長江實業集團持有。
(4)以上報道,摘錄自英文《南華早報》,Colonial deal built ‘City of Sadness’,記者Vivian Kwok,2010年12月3日。網上閱讀:http://topics.scmp.com/news/hk-news-watch/article/Colonial-deal-built--City-of-Sadness。中譯本參閱〈八二年官商協議限制商業發展 種下天水圍「悲情」禍端〉,《獨立媒體》網站(http://www.inmediahk.net),2010年12月9日。
(5)〈與曹仁超對話〉,Milk雜誌,2009年5月27日。
FROM AM730: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40801
(2011年01月14日)
有錢佬一胞三胎(1),貧窮人七屍八命。
有錢佬以地產霸權複製成功經驗,以生殖科技複製自己,窮人卻只能棲身蝸居絕窟,用闔家燒炭和連環跳樓的自殺技術,複製失敗經驗。官商勾結、地產霸權之下, 這就是香港富人與窮人的命運。這不是「五十後」、「八十後」面對的世代抗爭問題,也不是仇富的心理問題,而是香港全民面對的階級剝削經濟及貧富隔離 (poor-rich apartheid)的政治問題。
撰文:陳雲(節錄自《九評地產黨》)
地產霸權腐化香港的政治,敗壞香港的公德,吞噬老百姓的畢生儲蓄和閒暇享受,破壞小企業主的生計,毀滅窮人安身的舊區,蹂躪農民棲息的鄉土,掃蕩坊 眾聚腳的街道,圈禁民眾聯誼活動的範圍,殺害野外生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逐漸成形的地產霸權,是虐殺香港公共生活、葬送香港共同前途的大兇手。香港地 產財閥,罪行滔天,惡貫滿盈,是要打落地獄的一群妖魔鬼怪。
財閥何以成功,貧民何以失敗?略露一端,可窺全豹。同舟共濟,勤儉興家只是老百姓的《獅子山下》;財閥的《獅子山下》,是損人利己,見死不救。統治香港的,原來有兩批人,或者兩批鬼,一批是出面做事的黑無常,一批是背後坐鎮的白無常。至於閻羅王,以前在倫敦,如今在北京。
天水圍的悲情,由地產商和政府聯手造成。天水圍人口二十七萬,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九,高踞全香港。居民可以到區外找工作,卻要忍受高昂的交通費和漫長的交通 時間,犧牲家庭積蓄和閒暇時間。天水圍的地價和工資相對廉宜,交通網絡也算發達,鄰近元朗和邊境地區的消費力也高,很多團體和名人向政府獻計,在天水圍發 展商業和服務業,例如邊境商貿中心、物流和迷你儲物貨倉、飲食市集(大牌檔中心)(2)、散貨場中心(factory outlet)、護理服務中心等等,然而一一被政府推搪過去,無功而還。2010年12月6日英文《南華早報》的挖掘式報道,終於揭開悲情城市的謎 底;1982年,政府開發天水圍新市鎮之際,與Mightycity地產發展公司(3)簽訂密議(正式名稱叫「私人備忘錄」private memorandum),限制政府不得在該區另行發展商業,以免妨礙私人屋苑的商業收益。
商督官辦 暗無天日
1988年,政府與發展商簽訂的私人備忘錄首度發威。當時政府建議在天水圍新市鎮第三十三區興建一座永久街市,但發展商反對,結果改為臨時街市,後來更拆 卸了,變成巴士總站及中央公園塔。拓展署在1989年3月通過的天水圍分區規劃大綱圖內說明:「在該處建立永久街市,可照顧私人屋苑居民的需要。 Mightycity卻反對計劃,認為會對其商業設施構成競爭。」這只是白紙黑字記錄在案的一宗。
以前滿洲政府的異族統治,暴虐無道,清末之際朝廷即使積弱,試行開發實業,也知道要官督商辦,責成企業按官家吩咐辦事,不可侵吞公家利益,然而香港卻是商 督官辦,政府坐視天水圍新市鎮生靈塗炭,也不敢向地產財閥吭聲一句。地產商何以大發特發,窮人何以日捱夜捱,闔家自殺,原因就是政府偏袒地產商、以利益收 買地產商,以便彼此合謀,共同管制香港人民,虐殺香港人民,甚至不惜犧牲公共利益,向商家放權讓利。天水圍的案例,只是最明顯的,明顯到報章可以輕易追查 到真憑實據的一宗。若說地產財閥是妖精惡煞,香港政府便是羅剎魔鬼,幕後黑手。
該私人備忘錄透露的,只是當年香港政府與發展商的「私人」交易的一部分。1982年,政府以高於市場價格向發展商買回面積接近五百公頃的魚塘和農地,然後 再與發展商共同開發。事緣1977年,當年的土地供應特別委員會(或稱土地闢增特別委員會Special Committee on Land Production)建議研究開發天水圍新市鎮。春江水暖鴨先知,財團Mightycity窺準發展機會,1979年起開始在天水圍收購農地及漁塘,面 積多達四百八十八公頃。Mightycity當時的股權分布為:華潤持有51%,長江實業擁有12.5%,會德豐、Trafalgar Housing及其他共佔36.5%。Mightycity囤積大量土地之後,接觸政府,提議興建一個可容納超過五十萬人口的新市鎮。財團原來的計劃是, 撥出部分土地予政府興建公共房屋,以換取政府興建整個新市鎮的基建及公共設施。1982年,政府否決地產商的建議,但同年,財團卻得到政府不尋常的、更為 優惠的安排:地政工務司陳乃強在1982年7月29日公布,政府會以二十二億五千八百萬港元向Mightycity回購所有天水圍農地和魚塘,再以八億元 的代價向發展商批出當中四十公頃的土地。政府以每平方呎四十六元向財團回購農地,呎價比1980年一次由法庭處理的土地拍賣的估值多出三倍,該年的拍賣價 只是每平方呎十一元半。
政府倒貼 市民遭殃
政府一貫的開發原則,是地產商要求發展農地,便要向政府補地價,財富回籠官庫,但開發天水圍的安排,卻反其道而行,由政府用高價向地產商回購全部土地,再 批出土地與地產商開發。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羅致光評論此事:「政府決定以高於市場價格向發展商買回土地,並且簽署私人備忘協議,以今日 的標準來看,是不可想像的。」羅致光是少數閱覽過這份協議的非政府人員,據羅教授了解,只有少數高級官員可以接觸此私人備忘錄。
根據1982年7月29日簽署的官商私人協議,天水圍新市鎮內一百六十九公頃土地劃為發展區,其中三十八點八公頃交予Mightycity發展私人屋苑, 其餘一百三十公頃則留作興建公屋及資助房屋。一百六十九公頃以外的土地由政府留作土地儲備。1988年,該項投資額達數十億港元的私人屋苑發展計劃展開之 際,長實集團及主席李嘉誠個人分別增持Mightycity的股份至48.25%及0.75%。同年,政府委任長江實業為「項目經理」(project manager)。1992至1999年間,Mightycity在天水圍興建了唯一的私人大型屋苑嘉湖山莊,共有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個住宅單位。屋苑內有 總樓面達七萬五千平方米的商業設施,包括嘉湖銀座商場及有一千一百零二個房間的嘉湖海逸酒店。然而,即使社區需求殷切,政府卻受制於協議,無法建立一個如 沙田、荃灣一般的自給自足的新市鎮,促進本地就業,令社區健康發展,政府只能在公共屋邨設立一些街坊小店,其規模也不能威脅Mightycity發展的私 人商業設施。(4)
英文《南華早報》揭露密議之後,消息即日在面書廣傳廣論,眾人譁然,粗口橫飛,但此地並無一家中文報紙夠膽跟進,只有網站《獨立媒體》出了個中譯本。香港發生了甚麼事?一個富裕無倫、資訊暢通的香港,被人弄得遍地都是活殭屍,揭發了匪夷所思的官商勾結大計謀,此地卻沒有一家獨立的中文報紙或中文電視台仗義執言,答案不是很清楚嗎?
政權交接 地產成魔
該匪夷所思的官商協議,在1982年達成,有其特定的歷史任務。1979年,港督麥理浩訪京,會晤鄧小平,意會到1997年主權移交的限期,部署撤退。前 殖民地政府準備加強建設香港,將香港從一個殖民地變身為接近自主運作的城邦,做到市面繁榮,福利優厚。然則,由於殖民地政府不可能遽然給予民主自治,卻要 維繫和諧穩定,又要大興基建與提高公共服務,錢從何來,合謀者(買辦)在哪?抽重稅又不行,向人民徵重稅的代價,是必然刺激民主訴求。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破產之後,政府用土地代替黃金,支持貨幣,帶起一切信貸衍生的經濟侵奪,令國庫迅速膨脹,有錢可用。這一招變賣國土、挑選買辦、充實國庫而又不必民主授權之計,九七過渡期的香港政府懂得,現今的中共政府也懂得。
英國人部署撤出的時候,與中共妥協,收買中共代辦及香港華資,將華資地產財閥捧上神壇,默許他們取代英資,成為香港商業的支柱,用商業財閥穩定交接期間的 政局。今日香港官商勾結的政局,是回歸前的中英勾結所奠定的。地產財閥食了中英兩家茶禮,左右逢源,壯大之後恃勢凌人,同時進駐中共的人大政協和港府的立 法會功能組別和諮詢架構,劫持政府,阻擋民主,以免一人一票的制度可以限制他們的暴利。從上述Mightycity當年的股權成分之中,即使是對政治經濟 學一竅不通的人,也能讀出箇中玄機。
政府限制土地供應及公屋供應之下,香港地價拾級而上。由於此地的人無家無國,一時之間難以凝聚共同信念與地產霸權抗爭,以致大家都將共同的命運抗爭化作私 人的命運拼搏,爭相入市買樓,致令此地民風畸變,以擁有金錢及樓房為唯一成功標準,鄙棄文化價值,令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香港人文精神,無以為繼。地產商建立 的私人屋苑,形同獨立堡壘,四周門禁森嚴,即使個別商場有地面商舖,也在公路之側,毗鄰各種阻礙設施(停車場出口、垃圾房、落貨位、巴士總站車道等),行 人稀少。即使地產發展項目在市區街道之內,政府也放棄規劃及監管的權力,坐視地產商封鎖地面,用圍牆及停車場出口截斷街道。至於原本屬於公共空間的商場空 地及通道,政府也委託地產商管理,任由地產商訂立苛刻的管理章則,甚至私下出租謀利。地產商不斷複製屋苑和商場,公共空間和街坊生活節節敗退,終有一日, 香港變成堡壘林立的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
惡霸擋路 港人起義
香港的問題,絕不是「五十後」鬥「八十後」的問題。大量「五十後」的人,都是被社會遺棄的窮困階級,很多老人家流落街頭拾荒謀生,只有絕少數人成為中環大 亨。香港面對的不是世代抗爭,不是老人不願退位而年輕人不能上位的問題,而是共同的時代問題,是機會重新開放、經濟轉型和社會價值觀改變的問題。「八十 後」提出的議程,是跨世代和跨階級的香港人的共同利益。踏入二十一世紀,2000年之後的幾年,八十後提出的保育香港運動,保衛天星碼頭皇后碼頭、保衛灣 仔喜帖街的街坊生活、反對時代廣場圈禁公共土地、反對興建高鐵浪費公帑破壞人文地理、保衛菜園村及鄉郊農民生計,都是代表香港整體人民、特別是代表被剝削 的弱勢社群去抗爭的,絕不是為了自己的世代利益。香港人普遍的仇富情緒,咒罵地產財閥,咒罵收樓惡魔,咒罵「領匯」吸血鬼,也不是痛恨資本主義,而是反對 財富掠奪,反對官商勾結的地產霸權。
香港目下的問題,是富人階級壟斷一切資源的嚴重問題、貧富對立的問題。香港所有資源——金融地產、商舖租金、自然資源、濕地、郊野公園勝景都被地產財閥據為己有,這才是我們面對的大問題。
香港已入絕境。老財閥的成功圈地經驗,老高級中產的私人置業自保,面對新的金融資本主義和跨境資金,以及香港民風之衰敗,已經無法複製。雖然富人關閉名校 的大門,也霸佔優秀的山水環境,企圖獨享其成功複製權,甚至借助人工受孕和代母服務,真的在生物上複製自己,也是徒勞無功。香港面臨的是階級鬥爭。階級鬥 爭有兩個工具,第一個是和平的選票,即是民主充權,第二個是暴力的革命,推翻現行秩序,重建民主。兩個選擇,就擺在我們面前。民主的效益比暴力革命好得 多,民主是理性的選擇,因為暴力革命之後,始終要回到民主。然則,香港的富人階級誤以為窮人不會走上暴力革命以開啟民主的路,於是不斷霸佔資源和設下壁 壘,逼死窮人,最終,他們將是暴力革命的締造者。
股壇聖手、一代富翁曹仁超坦誠表白,他們的一代地產金融炒家,成功踢走英資,掌握地產複製財富的方程式,預支了香港四代人的金錢。他向年輕人擲下戰書,要 年輕人另闢蹊徑,找到「五十後」一代不懂得的方法。(5)我不是年輕人,也不是坐享地產套利術的老資產階級,但我不妨提出我的方法。正如本文開首說的,地 產壟斷是政治問題。政治問題,政治解決。政治鬥爭,恰好是地產霸權不懂得的方法。
民國九十九年夏曆庚寅年十一月十七日冬至 西元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註釋:
(1)2010年10月底,香港報章爭相披露一未經當事人確定之消息,轟動香港。富豪李兆基之子李家傑在境外借助代母產下三子。李家傑單身而有三子,即是 三子一出世便遭剝奪母親之身及母親之倫,令港人困惑。參閱見〈代母產子觸發社會討論〉,《明報》,2010年10月28日。〈代母產子全城熱話 李家傑: 給我私人空間〉,《頭條日報》,2010年10月30日。
(2)該計劃由蔡瀾在2008年12月構思,向政府提出在濕地公園附近發展112B區開設三百個熟食攤檔,2009年告吹。蔡瀾寫下〈羞恥〉一文悼念其 「大牌檔村」計劃,見《蘋果日報》副刊,2009年11月16日。另見英文《南華早報》報道,Job-creation plans for Tin Shui Wai rejected,記者Vivian Kwok,2010年12月3日。中譯本參閱〈天水圍創造就業計劃被否決〉,《獨立媒體》網站(http://www.inmediahk.net),2010年12月9日。
(3)Mightycity當時的股權分布為:華潤持有51%,長江實業擁有12.5%,會德豐、Trafalgar Housing及其他共佔36.5%。該公司現時的股權分別由華潤創業及長江實業集團持有。
(4)以上報道,摘錄自英文《南華早報》,Colonial deal built ‘City of Sadness’,記者Vivian Kwok,2010年12月3日。網上閱讀:http://topics.scmp.com/news/hk-news-watch/article/Colonial-deal-built--City-of-Sadness。中譯本參閱〈八二年官商協議限制商業發展 種下天水圍「悲情」禍端〉,《獨立媒體》網站(http://www.inmediahk.net),2010年12月9日。
(5)〈與曹仁超對話〉,Milk雜誌,2009年5月27日。
FROM AM730: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40801
星期六, 3月 26, 2011
回應馬家輝的「民主騙子」說>>我成了一個騙子:基督徒對民主的有限忠誠/禤智偉
回應馬家輝的「民主騙子」說
我成了一個騙子:基督徒對民主的有限忠誠
禤智偉
文化評論人馬家輝曾在報章聲稱:「如果有人對你說『我支持普選,but ……』,這個人一定是個騙子,要唾棄他,別相信他。」恐怕我必定令馬家輝失望,因為我相信基督徒對民主制度的忠誠必然是充滿「但書」(qualifications)的 —— 就是他不喜歡聽到的那些「but」。當社會上出現某些強烈的聲音,認為每一個有良知的香港市民都應該無條件支持民主,而且你必須用他認可的方法爭取民主,否則你就是「無膽匪類」、「民主罪人」,我們就要提高警覺,小心民主運動已經變質。
假如有人問我:「基督徒應該支持民主嗎?」我會反問他:「何謂支持、何謂民主?」因為我知道我不能夠輕率抽象地回答,否則我的所謂「支持」(與否)也只是抽象的和頭腦上的。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戴耀廷教授有一個很深刻的形容,他指大部分支持民主的香港人的心態是「功利二型」,民調顯示過半數市民認同民主的價值,不過他們願意為民主付出的代價是有限度的,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及現有生活水平大體上不能受影響,底線是民主不能傷害經濟。這正好是中產教會的寫照!不少信徒口裡說支持民主,但當你問他們肯為爭取實現民主犧牲多少,他們會答:「我原則上當然支持民主,不過 ……」。
若要避免我們成為自欺欺人的民主「騙子」,基督徒最起碼要問自己三個互相緊密關連、不能孤立或抽象地回答的問題:我們應支持怎樣的民主?為甚麼支持?應如何支持?因篇幅所限,本文會集中討論第二個問題,其餘兩個問題只能粗略觸及。
民主的沉疴
一般人支持民主有兩類理由:因為民主產生良好的效果(consequentially),民主「好」、「正」;或者因為民主本質上(intrinsically)符合某些我們信奉的價值,民主「對」、「啱」。例如,由多位教牧和信徒領袖發起和草擬的〈基督徒關注普選聲明〉,便同時包含這兩種理據。一方面,〈聲明〉重申:「人具有上主尊貴的形像。因此,人人有平等參與政治的權利和義務,以建構民主社會」;另一方面,〈聲明〉暗示民主改革是解決當下社會問題的唯一契機:「現今市民對政府施政日益失望,社會缺乏願景,資源分配不均、貧富懸殊嚴重、教育欠缺理想、家庭制度瀕臨解體、濫藥及其他反社會行為等,在在侵蝕香港社會的根基。」但這些問題在任何西方民主國家也都出現,是否能歸咎特區政府缺乏認受性?假若我們將民主吹捧成「天上有、地下無」,民主的工具價值或內在價值卻無法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落實,除了製造一個「硬銷」的假象令反對者多一個攻擊民主的口實,會否鼓勵民主的傲慢?當民主真正來臨的時候,產生的期望落差,會否使香港人對民主冷漠,甚至厭棄民主,像西方社會出現的民主憂慮?民主制度應許平等的政治權利,但在個人的天賦、物質等條件懸殊的情況下,卻無法保證政治機會的均等,所謂「人民當家作主」不過是精英被授權去合法統治。民主理論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在最普遍的代議式民主制度,管治既非由主流民意主導(majority rule),少數人的利益也不能獲保障(minority right)。
我們以為通過投票可以找出人民的意志(the popular will),而議會政治可以平衡各方利益;但事實是,民主程序始終不能化解個人利益和公眾利益之間的永恆衝突。我們可以想像,即使沒有功能組別,只要所謂「主流」民意贊成經濟發展有凌駕性,高鐵撥款仍然可以在立法會獲得通過!民主商議程序的價值中立,總以公眾利益(public interest)的計算,代替公義和公益(common good)的考量。社會上互相競爭的對「善」的信念(rival conceptions of the good),結果不是以議事堂內理性對話的較量定勝負,而是靠競選中的拉票動員、議會幕後的游說等方法,由勝利的一方支配失敗的一方。民主程序不一定能凝聚共識,更加沒有辦法說服反對者他們的意見已經被充分尊重。
民主的理據
很多人(包括非基督徒)都引用美國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名句:「民主之所以可能,因為人有行公義的能力;民主之所以必須,因為人有不義的傾向」來為民主制度背書。但其實尼布爾從來沒有證實民主的「可能性」,因為那是一個實證的問題,需要考察過真實存在的民主制度之後才能定論,不能純粹從價值的討論先驗地證成。而且,尼布爾的人觀強調人的罪性,否定任何幻想人類社會可以漸臻於完美(perfectible)的改良主義或進步主義。當尼布爾說因為人有行善的能力,所以民主成為可能,他並沒有證明人可以靠自己建立和諧美好的社會;他只是發現,假如人真的是無可救藥地自私和愚昧,權威或極權管治便順理成章,所以不能對人性徹底悲觀。由始至終,尼布爾只是論證了民主的「必要性」,在他心目中,民主「排劣」的消極價值,高於「擇優」的積極功能。在現實世界,多少無能寡德之輩在民主選舉中當選,若非有制度上的限制安排,他們更可屢次連任。所以,尼布爾的民主理念著重的是權力制衡、有限政府(limited government)的必要性,多於肯定強而有力、敢作敢為、福為民開的大政府的可取性。
另一種基督徒經常採用的民主理據是,每個人都是按神的形象(imago Dei)被造,所有人都享有獨一的尊嚴,不容許任何人絕對地支配宰制他人。但是從這種天賦平等人權開出民主的方法有其弊端,就是當人權和自由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無上價值,便可能崇尚個人權利多於談社會責任和義務。而且,如果小我真的完全不能為大我犧牲,人的平等權利不容妥協,則我們需要的不是民主,而是容許每一個受影響的人都對政策有否決權的社會制度。
還有第三種的角度,認為上主恩賜人類自由意志,便包括「犯錯的自由和權利」,一個不容許人民犯錯的社會是邪惡的。民主制度使人有機會承擔共同責任(co-responsibility),即使並不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但我們仍然可以學習為將來負責。在民主制度裡面,無論選出來的是陳水扁還是馬英九,布殊或奧巴馬,對集體的錯誤決定,選民都只能甘心「自食其果」,不可怨天尤人。
上面三種從基督信仰出發的進路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對極權體制和絕對主義(absolutism)的戒心。所以基督徒對民主的支持最多只是一種「偏好」(presumption),假設民主是自由和公義的社會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提出異議的舉證責任(burden of proof)在反對、延遲、暫緩民主的人那一方。我們「偏好」民主,不因為民主可以實現某些與信仰吻合的善,而只在於(to the extent that)它能夠抵制某些惡。在防範家長式管治和絕對權力腐化所帶來的苦難這一點上,當民主制度有效運作,便值得我們支持;但是對奉行民主的大眾社會(mass society)的主流價值及其他弊病,我們仍然會實務地批判。基督徒不必無條件地將民主價值「基督教化」(Christianized)然後才能擁抱它,而是要保持一種「辯證性的距離」:在沒有民主的時候支持爭取,在有了民主之後批評它的不足。
民主的忠誠
很多人都會講,我們只應支持優質的民主,劣質的民主寧願不要;例如,民粹式民主就要不得。偏偏「民粹」這兩個字是反對民主的人最喜歡講、支持的人最討厭聽的。怎樣的民主制度才能避免走向民粹?在考慮我們的政制遠景時,如何盡量減低民主實驗失敗的代價,或政治轉變衝擊社會的風險?提出這類疑問的人,不一定想拖民主的後腿,而是反映不少香港人對民主的真誠盼望。
教會內對民主步伐的不同意見,完全反映社會上的分歧:有些人非但對政制改革漠不關心,甚至很懼怕其他人用「激進」的手段爭取民主,會破壞社會秩序;有人因二十年民主路一池死水而不耐煩,打算義無反顧、終極一戰,而且號召其他人一起跟從;也有人認為民主化是漫長的鬥爭,不爭朝夕。基督徒支持民主的理據可以各異,不同的人準備為民主付出的代價更會有所不同,有人願意犧牲多一些、有人不願意,但基督徒不應像社會上其他人一樣以政見分別敵我,我們首要應互相包容、並互相提醒:將次終極之事(penultimate)誤置為終極(ultimate)的關懷,將追求民主當為實現天國,可以構成一種罪;但以追求終極為藉口,忽略次終極之事,滿口福音和救恩,但對身邊鄰舍的生活掙扎和社會的不義視而不見,也是罪。
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黃昌榮教授有一個很鮮明活潑的講法,以自由戀愛比喻民主:即使自由戀愛製造很多現代家庭和社會問題,甚至我們不能否認在父母之命的相親制度(arranged marriage)下的夫婦也可以得到幸福,但自由戀愛仍然是現代人不能不爭取和維護的「次終極」價值。同樣,基督徒支持民主不是因為它有任何的必然「好處」,甚至即使民主不能帶來安定繁榮,我們仍然無可選擇地支持。基督徒對民主的忠誠雖然是有限和相對的(relativised),卻非虛假或飄忽的,也不是有條件地討價還價。正因為我們知道民主不是人類社群生活終極圓滿的歸宿,民主的運作是脆弱的,非但社會未必能夠靠民主選舉去自我更生、化解矛盾,反而民主制度本身需要被不斷更新,於是民主化永遠是「尚未成功的事業」(on-going project)。我們面對民主失效的唯一反應,只能是加倍努力地使之重回正軌,而非輕言回頭(more democracy, not less)。
(筆者改寫自今年1月30日循道衛理聯合教會觀塘堂「五區總辭、變相公投?!與香港民主進程的反思」座談會講稿)
《時代論壇》第1176期 2010年3月14日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58411&Pid=2&Version=1176&Cid=575&Charset=big5_hkscs
我成了一個騙子:基督徒對民主的有限忠誠
禤智偉
文化評論人馬家輝曾在報章聲稱:「如果有人對你說『我支持普選,but ……』,這個人一定是個騙子,要唾棄他,別相信他。」恐怕我必定令馬家輝失望,因為我相信基督徒對民主制度的忠誠必然是充滿「但書」(qualifications)的 —— 就是他不喜歡聽到的那些「but」。當社會上出現某些強烈的聲音,認為每一個有良知的香港市民都應該無條件支持民主,而且你必須用他認可的方法爭取民主,否則你就是「無膽匪類」、「民主罪人」,我們就要提高警覺,小心民主運動已經變質。
假如有人問我:「基督徒應該支持民主嗎?」我會反問他:「何謂支持、何謂民主?」因為我知道我不能夠輕率抽象地回答,否則我的所謂「支持」(與否)也只是抽象的和頭腦上的。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戴耀廷教授有一個很深刻的形容,他指大部分支持民主的香港人的心態是「功利二型」,民調顯示過半數市民認同民主的價值,不過他們願意為民主付出的代價是有限度的,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及現有生活水平大體上不能受影響,底線是民主不能傷害經濟。這正好是中產教會的寫照!不少信徒口裡說支持民主,但當你問他們肯為爭取實現民主犧牲多少,他們會答:「我原則上當然支持民主,不過 ……」。
若要避免我們成為自欺欺人的民主「騙子」,基督徒最起碼要問自己三個互相緊密關連、不能孤立或抽象地回答的問題:我們應支持怎樣的民主?為甚麼支持?應如何支持?因篇幅所限,本文會集中討論第二個問題,其餘兩個問題只能粗略觸及。
民主的沉疴
一般人支持民主有兩類理由:因為民主產生良好的效果(consequentially),民主「好」、「正」;或者因為民主本質上(intrinsically)符合某些我們信奉的價值,民主「對」、「啱」。例如,由多位教牧和信徒領袖發起和草擬的〈基督徒關注普選聲明〉,便同時包含這兩種理據。一方面,〈聲明〉重申:「人具有上主尊貴的形像。因此,人人有平等參與政治的權利和義務,以建構民主社會」;另一方面,〈聲明〉暗示民主改革是解決當下社會問題的唯一契機:「現今市民對政府施政日益失望,社會缺乏願景,資源分配不均、貧富懸殊嚴重、教育欠缺理想、家庭制度瀕臨解體、濫藥及其他反社會行為等,在在侵蝕香港社會的根基。」但這些問題在任何西方民主國家也都出現,是否能歸咎特區政府缺乏認受性?假若我們將民主吹捧成「天上有、地下無」,民主的工具價值或內在價值卻無法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落實,除了製造一個「硬銷」的假象令反對者多一個攻擊民主的口實,會否鼓勵民主的傲慢?當民主真正來臨的時候,產生的期望落差,會否使香港人對民主冷漠,甚至厭棄民主,像西方社會出現的民主憂慮?民主制度應許平等的政治權利,但在個人的天賦、物質等條件懸殊的情況下,卻無法保證政治機會的均等,所謂「人民當家作主」不過是精英被授權去合法統治。民主理論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在最普遍的代議式民主制度,管治既非由主流民意主導(majority rule),少數人的利益也不能獲保障(minority right)。
我們以為通過投票可以找出人民的意志(the popular will),而議會政治可以平衡各方利益;但事實是,民主程序始終不能化解個人利益和公眾利益之間的永恆衝突。我們可以想像,即使沒有功能組別,只要所謂「主流」民意贊成經濟發展有凌駕性,高鐵撥款仍然可以在立法會獲得通過!民主商議程序的價值中立,總以公眾利益(public interest)的計算,代替公義和公益(common good)的考量。社會上互相競爭的對「善」的信念(rival conceptions of the good),結果不是以議事堂內理性對話的較量定勝負,而是靠競選中的拉票動員、議會幕後的游說等方法,由勝利的一方支配失敗的一方。民主程序不一定能凝聚共識,更加沒有辦法說服反對者他們的意見已經被充分尊重。
民主的理據
很多人(包括非基督徒)都引用美國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名句:「民主之所以可能,因為人有行公義的能力;民主之所以必須,因為人有不義的傾向」來為民主制度背書。但其實尼布爾從來沒有證實民主的「可能性」,因為那是一個實證的問題,需要考察過真實存在的民主制度之後才能定論,不能純粹從價值的討論先驗地證成。而且,尼布爾的人觀強調人的罪性,否定任何幻想人類社會可以漸臻於完美(perfectible)的改良主義或進步主義。當尼布爾說因為人有行善的能力,所以民主成為可能,他並沒有證明人可以靠自己建立和諧美好的社會;他只是發現,假如人真的是無可救藥地自私和愚昧,權威或極權管治便順理成章,所以不能對人性徹底悲觀。由始至終,尼布爾只是論證了民主的「必要性」,在他心目中,民主「排劣」的消極價值,高於「擇優」的積極功能。在現實世界,多少無能寡德之輩在民主選舉中當選,若非有制度上的限制安排,他們更可屢次連任。所以,尼布爾的民主理念著重的是權力制衡、有限政府(limited government)的必要性,多於肯定強而有力、敢作敢為、福為民開的大政府的可取性。
另一種基督徒經常採用的民主理據是,每個人都是按神的形象(imago Dei)被造,所有人都享有獨一的尊嚴,不容許任何人絕對地支配宰制他人。但是從這種天賦平等人權開出民主的方法有其弊端,就是當人權和自由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無上價值,便可能崇尚個人權利多於談社會責任和義務。而且,如果小我真的完全不能為大我犧牲,人的平等權利不容妥協,則我們需要的不是民主,而是容許每一個受影響的人都對政策有否決權的社會制度。
還有第三種的角度,認為上主恩賜人類自由意志,便包括「犯錯的自由和權利」,一個不容許人民犯錯的社會是邪惡的。民主制度使人有機會承擔共同責任(co-responsibility),即使並不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但我們仍然可以學習為將來負責。在民主制度裡面,無論選出來的是陳水扁還是馬英九,布殊或奧巴馬,對集體的錯誤決定,選民都只能甘心「自食其果」,不可怨天尤人。
上面三種從基督信仰出發的進路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對極權體制和絕對主義(absolutism)的戒心。所以基督徒對民主的支持最多只是一種「偏好」(presumption),假設民主是自由和公義的社會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提出異議的舉證責任(burden of proof)在反對、延遲、暫緩民主的人那一方。我們「偏好」民主,不因為民主可以實現某些與信仰吻合的善,而只在於(to the extent that)它能夠抵制某些惡。在防範家長式管治和絕對權力腐化所帶來的苦難這一點上,當民主制度有效運作,便值得我們支持;但是對奉行民主的大眾社會(mass society)的主流價值及其他弊病,我們仍然會實務地批判。基督徒不必無條件地將民主價值「基督教化」(Christianized)然後才能擁抱它,而是要保持一種「辯證性的距離」:在沒有民主的時候支持爭取,在有了民主之後批評它的不足。
民主的忠誠
很多人都會講,我們只應支持優質的民主,劣質的民主寧願不要;例如,民粹式民主就要不得。偏偏「民粹」這兩個字是反對民主的人最喜歡講、支持的人最討厭聽的。怎樣的民主制度才能避免走向民粹?在考慮我們的政制遠景時,如何盡量減低民主實驗失敗的代價,或政治轉變衝擊社會的風險?提出這類疑問的人,不一定想拖民主的後腿,而是反映不少香港人對民主的真誠盼望。
教會內對民主步伐的不同意見,完全反映社會上的分歧:有些人非但對政制改革漠不關心,甚至很懼怕其他人用「激進」的手段爭取民主,會破壞社會秩序;有人因二十年民主路一池死水而不耐煩,打算義無反顧、終極一戰,而且號召其他人一起跟從;也有人認為民主化是漫長的鬥爭,不爭朝夕。基督徒支持民主的理據可以各異,不同的人準備為民主付出的代價更會有所不同,有人願意犧牲多一些、有人不願意,但基督徒不應像社會上其他人一樣以政見分別敵我,我們首要應互相包容、並互相提醒:將次終極之事(penultimate)誤置為終極(ultimate)的關懷,將追求民主當為實現天國,可以構成一種罪;但以追求終極為藉口,忽略次終極之事,滿口福音和救恩,但對身邊鄰舍的生活掙扎和社會的不義視而不見,也是罪。
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黃昌榮教授有一個很鮮明活潑的講法,以自由戀愛比喻民主:即使自由戀愛製造很多現代家庭和社會問題,甚至我們不能否認在父母之命的相親制度(arranged marriage)下的夫婦也可以得到幸福,但自由戀愛仍然是現代人不能不爭取和維護的「次終極」價值。同樣,基督徒支持民主不是因為它有任何的必然「好處」,甚至即使民主不能帶來安定繁榮,我們仍然無可選擇地支持。基督徒對民主的忠誠雖然是有限和相對的(relativised),卻非虛假或飄忽的,也不是有條件地討價還價。正因為我們知道民主不是人類社群生活終極圓滿的歸宿,民主的運作是脆弱的,非但社會未必能夠靠民主選舉去自我更生、化解矛盾,反而民主制度本身需要被不斷更新,於是民主化永遠是「尚未成功的事業」(on-going project)。我們面對民主失效的唯一反應,只能是加倍努力地使之重回正軌,而非輕言回頭(more democracy, not less)。
(筆者改寫自今年1月30日循道衛理聯合教會觀塘堂「五區總辭、變相公投?!與香港民主進程的反思」座談會講稿)
《時代論壇》第1176期 2010年3月14日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58411&Pid=2&Version=1176&Cid=575&Charset=big5_hkscs
星期一, 1月 10, 2011
女生渴望的十大瞬間 [分享]
TOP 10 關鍵詞:偷看
他們牽著手在街上閑逛。忽然之間,他將她拽停,
伸手輕輕地將眼瞼下的一根睫毛撥開。她頓感幸福。撥走睫毛不過是彈指之間的小事,卻充分說明他對她的註意力100%集中。要不是他喜歡仔細地偷看她,怎能
發現剛跌落的一根細小睫毛?沒有一個女人,能夠抵抗男人如此的“竊色”。
伸手輕輕地將眼瞼下的一根睫毛撥開。她頓感幸福。撥走睫毛不過是彈指之間的小事,卻充分說明他對她的註意力100%集中。要不是他喜歡仔細地偷看她,怎能
發現剛跌落的一根細小睫毛?沒有一個女人,能夠抵抗男人如此的“竊色”。
TOP 9 關鍵詞:保護
走在熙熙攘攘的馬路口,他突然順勢將她從左邊推到身體的右邊,用魁梧的身軀為她擋住準備發動的汽車。她驚喜難當。如今的女人找老公,絕非為一張長期飯票,她們更需要擔當。男人走路時將她護在裏面,吃飯時替她擋住凜冽的冷氣,俠客般地庇護能讓女人感動不已。
TOP 8 關鍵詞:記得
她喜歡吃“可愛多”,所以冰箱中從未缺貨。突然有一天,冰箱上有張他寫的便箋:“對不起親愛的,巧克力味的可愛多賣完了,今天你不妨試試草莓味。”還沒吃雪糕,她已心如灌蜜。
粗心大意的他常想不起自己的生日,卻記得她的三圍尺寸,記得她的月經周期,記得她對芒果過敏。男人之所以記得清楚,是因為他對她念念不忘。
粗心大意的他常想不起自己的生日,卻記得她的三圍尺寸,記得她的月經周期,記得她對芒果過敏。男人之所以記得清楚,是因為他對她念念不忘。
TOP 7 關鍵詞:老婆奴
她洗澡時不小心劃傷了手,他心疼地搶過她的內衣說:“手傷了別碰水,以後要手洗的衣服都交給我。”後來他們熱戀,結婚,他仍舊每天親手為她洗內衣褲,她驕傲地告訴閨密:“我嫁了個絕世好男人。”男人持之以恒的勞動能打動女人。趙敏的最後心願是希望張無忌為她描眉,可見再潑辣的女人,也渴望有個老婆奴。
TOP 6 關鍵詞:多心
他們相約去水庫釣魚。出門後,他突然折回家拿一把太陽傘,一言不發地遞到她懷裏,她胸口一熱,感動莫名。男人的心眼太多不是件好事,但是他們的關心可以多一點,再多一點。春天約會備把雨傘,夏天約會準備驅蚊劑,秋天帶支潤唇膏,冬天備一條圍巾。正是這種實惠的溫暖,讓女人備感幸福。
TOP 5 關鍵詞:瑣碎
吃飯前,他搶先將竹筷子的碎屑刮幹凈;喝湯時,他在一邊將她散開的長頭發捋到耳後;蒸魚上桌後,他又剔掉魚刺,滿足地看著她大快朵頤。朋友都說他瑣碎得像個
老媽子,她卻說他是世界上值得嫁的好男人。歌裏唱:“愛要說,愛要做。”男人瑣碎的愛情行為,滲透著媽媽般的無微不至,女人如何不感動?
老媽子,她卻說他是世界上值得嫁的好男人。歌裏唱:“愛要說,愛要做。”男人瑣碎的愛情行為,滲透著媽媽般的無微不至,女人如何不感動?
TOP 4 關鍵詞:專註
他們在圖書市場流連。他突然在工具書架前駐足,一絲不茍地搜尋一本電腦書,認真的眼睛裏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她不由得怦然心動。很多女人喜歡看工作中的男人,男人在工作時,身上有股釘子般的“軸勁”,引無數女人遐思:要是把這份專註用來愛我該多好!
TOP 3 關鍵詞:愛屋及烏
他在辦公室忙得滿頭都是汗,她卻在和朋友談笑風生。電話裏,她說:“那群女人怪我沒買香蕉冰沙。”他二話不說,放下手頭的工作打車去星巴克。當他把香蕉冰沙
送到一群女人面前,她不僅覺得有面子,而且覺得無比震撼。真的愛她不一定非要愛上她屋頂上的烏鴉。若男人把她的家人和朋友當自己人對待,心感動之余,女人
也會采取行動,和他的親朋不分彼此。
送到一群女人面前,她不僅覺得有面子,而且覺得無比震撼。真的愛她不一定非要愛上她屋頂上的烏鴉。若男人把她的家人和朋友當自己人對待,心感動之余,女人
也會采取行動,和他的親朋不分彼此。
TOP 2 關鍵詞:尊重
他們還沒有到達親密無間的地步。一同旅遊時,她在座位上偷哭,他悄悄拉上窗子關掉小燈,讓她盡情發泄之時不會太過難堪。她心情突然轉晴,認定他是個可以信賴的人。愛情固然重要,但尊重女人的感受與尊嚴,比盲目主觀地愛更重要。
TOP 1 關鍵詞:擁抱
每次說完再見,他總要緊緊地將她抱在懷裏,默默地凝視她的眼睛,好像松開手就會觸到世界末日一般。每每此時,她總會心如鹿撞,希望就這樣抱到天荒地老。沒有**的擁抱是最動人的,借用阿基米德的理論就是:給我一個擁抱,我就可以擁有你全部的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