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01, 2006

法國圖館館長擔憂數字圖書商業化

《出版之門》據《北京青年報》2006-10-31消息報道:10月30日,法國國家圖書館館長讓一諾埃爾•讓納內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舉行的“圖書館館長論壇”上表示,Google日漸為全球頻繁使用,使他心生憂慮。

據報道,讓納內擔憂的是:第一,文化趨同;第二,數字圖書館商業化;第三,信息的無數化。讓納內1942年4月2日出生於法國,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和巴黎政治科學學院,2002年3月起,他出任法國國家圖書館館長。任職期間,他對Google公司發起的圖書館數字化工程持反對態度,並力圖發展一項由政府管理的歐洲數字圖書館計劃。讓納內是建設歐洲數字圖書館的首倡者,目前,已有19個歐洲圖書館響應法國號召,共同發起倡議,要求歐洲國家採取行動共建歐洲數字圖書館。讓納內說:面對世界文化呈現趨同現象,各民族應致力於保存自己文化的獨立性;數字圖書館應該以公益為主,應該少些商業行為;面對搜索引擎帶來的信息無數,一個國家的數字圖書館應該有責任使之有序化。

回bluegazine主頁

星期二, 8月 22, 2006

媒體控制進入新階段/南方朔

在這個有媒體時代,人們已愈來愈體會到,我們對一切事務的認知與判斷都受到媒體的制約。意思是說「世界只存在於媒體中,當它不存在於媒體中,也就等於不存在」。於是就是在媒體愈來愈發達的同時,對媒體也愈來愈野蠻粗暴的悖論現象即告出現。

最近,以色列大舉攻擊「哈瑪斯」與「真主黨」,同時也對四家衛星電視公司記者的車隊一路用戰機導彈追擊。以色列此舉並不難理解。它對黎巴嫩狂轟濫炸,已使得黎巴嫩殘破不堪,不但平民大量死亡,難民也增至七十萬以上。所有的這些都透過電視盡現於世人面前,因此它攻擊記者車隊,當然意在嚇阻他們前往採訪。只要記者不報導,尤其是沒有畫面,它對黎巴嫩所做的事就不會有人知道,當然也就可以更加隨心所欲。



而以色列會這樣做,其實是符合當代媒體理論的。美國在領受越戰失敗的教訓後,並未去反省越戰是否正義的問題,反而認為越戰之敗不是敗於戰場,而是敗於媒體。當媒體把戰爭實況帶進家庭的客廳,誘發反戰潮流,這個潮流又透過書信反饋到戰場,自然士氣大衰,於是,後來的第一次波灣戰爭,美國已禁止記者前往戰場。它在發動攻擊時,記者只能在戰情室聽取到本擬好的簡報及觀看飛彈攻擊時有如放焰火的畫面。等到飛彈射擊完畢,地面部隊進入,接著是工兵隊開著大型挖土機跟進清理戰場。第一次波灣戰爭後,就有一位工兵旅長透露,他們的任務即是開挖壕溝,把伊拉克的死亡軍民包括受傷倒仆者全部掩埋。當清理完畢後才讓記者進入。記者們除了看到斷垣殘壁外,已見不到戰場的殺戮,於是他們遂宣稱「聰明的武器」(smart weapons)果然聰明,除了會炸軍事設施外,並會炸到民宅與平民。第一次波灣戰爭已成了戰爭媒體控制的範例。它也為近代新興的媒體控制術展開了新頁。

因此,以色列攻擊記者車隊,可以說即是要複製第一次波灣戰爭的經驗─任何事情只要媒體不報導,它就等於不存在。


而這種新現象,當代反抗大師杭士基(NoamChomsky)在他所著的《製造同意》裡早已講得很清楚了。他指出,由於媒體已成為最主要的「告知」媒介,因而一個藉著控制媒體而製造同意的新時代已告開始。只要能夠控制媒體,甚至連公然造謠說謊都將成為可能。舉例而言,美國基督教右派早些時為了宗教宣傳而擁有兩大電視網及數千家廣播電台,到了現在隨著政治基本教義派的興起,這些媒體已成了「說謊有理」的最主要通路。全世界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都知道美國入侵伊拉克的理由是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這個理由都是炮製出來的。但美國人縱使到今天,仍有百分之六十的人相信那個謊言。由美國和以色列的這些經驗,已顯示出控制媒體及說謊,早就不再是共產國家的專利了。

星期五, 8月 18, 2006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和懷特被退稿/黃燦然

已沒幾個人懂欣賞好文字

 今年初,為了測試出版界能否辨識好作家,英國《泰晤士報》做了一個實驗,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的小說《在自由的國度》和史丹利.米德爾頓的小說《假期》的開頭幾章打印成手稿,寄給二十家出版社和文學代理商。這兩本書都曾於七十年代獲布克獎。

 結果,只有文學代理芭芭拉.萊維表示對《假期》感興趣。但她對奈保爾的小說也不感興趣,她在回信中說:「我們認為它頗有獨創性。不過,最後我們還是覺得,我們沒有進一步考慮的熱情。」

 奈保爾的小說僅得到幾封回信,所有重要文學代理商都拒絕。現時,大多數大出版社已不再考慮自由來稿,主要是通過文學代理商。也就是說,奈保爾這本書幾乎沒有出版機會。

 一些著名作家尤其為奈保爾被退稿抱不平。重量級女作家萊辛說:「奈保爾絕對是我們最偉大的當代作家之一。」萊辛本人曾化名把自己的作品投給自己的出版商,結果也是被拒絕。

 現年八十六歲的米德爾頓則淡然處之。他說:「如今讀者似乎已無法分辨好小說了。識別好作品需要很大的才能,而有這種才能的人並不多。現在是娛樂時代,已沒幾個人懂得欣賞一段好文字。」

作品被批「狗屁不是」全退稿

 最近,澳洲的《澳洲人報》以同樣的方式,把該國唯一的世界級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特里克.懷特的代表作《暴風眼》第三章打印成手稿,用化名寄給十二家出版社和文學代理商,結果是十二家全部拒絕。不僅如此,除了其中一家出版社表示遺憾外,所有拒絕者事後都振振有詞。以下是退稿理由。

 一名資深文學代理商:「很遺憾,這一章樣本雖然寫得充滿力量和感覺,但仍不能證明整部作品具有可出版的質量。我建議你買一本戴維.洛奇的《小說的藝術》(企鵝版),聽取它關於說明性文字、對話、觀點、聲音和性格描寫的忠告。」

 赫德森出版社老闆赫德森:「我覺得它沒有刻劃人物,因此它不是以人物為主的作品;它也不是闡述思想,所以也不是以思想為主的作品。它看上去像以情節為主的小說,但這情節卻因為本身有文學傾向而喪失。」真個一無是處。赫德森事後表示:「我覺得這是一部故弄玄虛的狗屁不是的東西。我不喜歡懷特。」

 吉拉蒙多出版社:「請不要絕望。我們的判斷雖然受良好訓練,卻無可避免是主觀的。」

 泛麥克米倫出版社:「如果你想聽取批評分析,不妨參加作家中心。每州都有作家中心,這些團體提供校對、導師課堂和出版業的內行意見。」

 文牘出版社:「我們的反應當然是主觀的,另一家出版社可能會有不同感覺。」但不幸的是,其他出版社的感覺並沒有甚麼差別。

 克雷斯威爾代理公司:「至關重要的是,你的代理必須對你的作品有足夠的賞識和投入,才好向出版商力薦。另一位代理對你這部作品可能會有不同的、更熱情的反應。」

「實驗」促使出版商保持警覺

 澳洲文學管理公司資深文學代理商林恩.特朗特事後表示:

 「一個代理必須完全信服一部作品,才會熱情地向出版社推薦。如果不是這樣,那就不符合作者的最佳利益。」特朗特又說,這次實驗很「低劣」,尤其是懷特的作品並不好賣。她說:「我只關注一件事:能不能賣?答案是,不能。我無法推銷《暴風眼》。作為文學代理,我的工作是確保公眾的利益。」

 文本出版社也拒絕,但該出版社老闆邁克爾.海沃德事後表示遺憾,他說:「辨識一位作者的才能,一章就已足夠。散文中的生命力,應是不言而喻的。出版家最害怕的,莫過於看漏好作品。」他說,這次實驗,可使出版商保持警覺。

 前《隨筆》季刊主編彼得.克拉文認為,懷特著作的質量甚至超過奈保爾。他說,整個實驗和事後反應揭露了澳洲出版界根深柢固的市儈和缺乏專業水準。他特別指出,手稿作者化名Wraith Picket,也就是把懷特的姓和名Patrick White調換一下,並略加偽裝而已,任何有點文學知識和智力的人,都應該立即就起疑才對。

 我個人認為,這種實驗意義不是很大,也說明不了甚麼問題。因為一位大作家跟一般作家以至跟一般好作家是不同的。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才會產生一位大作家,如果他是一位生前已建立聲譽的大作家,那麼他的偉大和聲譽,也是經過他不倦的努力和終身的奉獻而獲得的,絕不可能是出版社或文學代理為他獲得的。他的寫作不可能因一家或多家出版社的拒絕而受任何影響。尚有另一種大作家,他往往是死後才逐漸逐漸為人認識,再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成為無可超越的經典作家。從這個角度看,文學機器的幾顆小螺絲釘不知道整部文學機器的精髓,絕對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我們怎可以奢望幾顆小螺絲釘懂得整部文學機器的精髓呢?

(本文小題為編者所加)

作者為詩人、翻譯工作者,1998年獲「文學新秀獎」,作品包括《十年詩選》、《在兩大傳統的陰影下》。

文章轉載自《成報》(
http://www.singpao.com/20060818/feature/866745.html

回bluemagazine主頁

星期五, 6月 23, 2006

網絡媒體VS傳統媒體

據說,「巴士阿叔」讓You Tube被香港人認識了。You Tube是一個Podcast網,網友可自由地將自己拍下來的生活片段上載。也有人將一些自己喜歡的電視或電影片段上載,與其他人分享。譬如,最近有人將Paris Hilton拍MV時的走光片段上載。

也有人將新聞或電影片段Remix來搞笑或諷刺時弊。更多人是將自己的表演片段上載,渴望得到賞識。最肉麻的是有人把求愛片段上載。

最近,有香港傳媒老闆撰文分析,表示Blog不可能取代傳統媒體,大體上我是同意這觀點的。但他只說到Blog,Blog當然沒有這個能耐,但網絡新媒體以各種形態蓬勃地出現,其娛樂性亦愈來愈強,並讓網友自己挑選內容,又可參與制作,網民所得到的滿足感是目前傳統媒體未能賦予的。

Blog+Podcast+Search Engine+Personalised Content Subscription+RRS,網民基本上是可以得到各種他們想要獲得的資訊和娛樂。香港傳媒老闆說得對,傳統媒體必須轉型,特別是開放內容的發放形式和渠道。但我認為,傳統傳媒的回應和反省絕不應止於此。網絡媒體給傳統媒體的沖擊絕對比這位香港傳媒老闆的想像更大更深。

網絡媒體VS傳統媒體的最突出的分別是網民的參與,這讓網絡媒體更具效益,內容亦更為立體。故此,這不單是一個訊息發放形式和渠道的問題,還涉及內容製作。

若我們同意「人的注意力是資訊時代最稀缺的資源」,我們就不能否認,近年香港報刊銷量大跌、電視電台的收視收聽率大幅下降、電影院十室九空,跟網絡新媒體的出現是不無關係的。

當我上You Tube看「巴士阿叔」和其相關的片段和錄音時,我順道在它的Search Engine上打上Bruce Lee,出現了一串的result。我觀賞到不少Bruce Lee珍貴的片段,以下是Bruce Lee 講述功夫的一些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sv55OyKoas&search=bruce%20le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0cnZ7EVUrQ&search=bruce%20le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l5Rmpxoegg&search=bruce%20le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_wLgK_m9e0&search=bruce%20lee

作為Bruce Lee Fans的我,我認為You Tube比TVB的趣味更大。

文章來源:
開心周報:http://spaces.msn.com/keungwai/

回bluemagazine主頁

星期五, 5月 19, 2006

那是愛


教父聖伯爾拿(St. Bernard of Clairvaux)
曾說過:

有人為了知識的緣故而求知,那是好奇;
有人想為人所知而求知,那是虛榮;
有人為了出售知識而求知,那是卑鄙。
但也有人尋求知識是為了啟迪他人,

那是愛。


小鳴按:

昨天,為工作機構寫官方文章,無意中找到了以上發人深省的好句。

一件苦差竟讓我賺了智者的千錘百鍊的洞見。人生真的莫名其妙。

.

星期三, 5月 17, 2006

Fuller神學教授談《達文西密碼》



小鳴按:

挾著勢如破竹的威力,《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已上映了。去年已看過中文版本,看不到一大半,已沒興趣追看下去。Dan Brown無疑極具想像力,也具備一流吹水能力,可是他販賣的,仍是好來塢公式化橋段和情節。早已風聞會小說會改編為電影,不過,早已沒定不捧場。只是,當下不得不改變初衷,因女主角是《天使愛美麗》(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Le)的Audrey Tautou。自看過《天使愛美麗》,我便情不自禁成了她的「粉絲」。

今天在看舊同事Cyrus的xanga時,竟發現一篇在美國Fuller神學院教神學的教授寫了一篇有關《達文西密碼》的文章。他鼓勵每一個愛思考的基督徒去看電影之餘,還寫下了他個人的看法。無論看過、未看過,又或不打算看,都值得讀讀這篇文章。礙於個人時間有限,不能抽出時間翻譯,我只能原文照登了。請諒!

***********************************************

Fuller Professor Reflects On
The Da Vinci Code**
Nathan Feldmeth

Every thinking Christian should read Dan Brown’s The Da Vinci Code. I plan to see the movie as well, and as soon as it is comes out. Why? Simply because this blockbuster novel is one of the most potent forces in recent years to shape popular religion. Around cozy Starbuck’s tables, in airport departure lounges, at the proverbial office water cooler, The Da Vinci Code is a hot topic. When the movie opens on May 19th, a massive new and younger demographic will be caught up in discussing the plot and passively absorbing its presuppositions.

It’s hot because it is a very “easy read.” Dan Brown has a formula that appeals to those seeking escapist reading or viewing: use provocative claims like “this book lays bare the greatest conspiracy of the past 2000 years” to tie together famous familiar names with the most marvelous array of historical settings in Western Europe. Add to that a series of vicious slams against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lready held suspect by many for covering up sexual scandals among the clergy. “If the Church covers its dirty linen now,” so the popular logic goes, “how do we know popes, cardinals and bishops haven’t done it for centuries and about the central figure of the New Testament, Jesus of Nazareth?”

If we are ready with calm rejoinders to the claims of a scandalous cover up; if Christians have sound historical and theological answers to these claims, and a quiet confidence that rises naturally from a deep security in what we believe and hold most dear, then The Da Vinci Code can be a genuine opportunity for the Church.

So what are the key issues to be ready for between sips of a caramel macchiato? My list of the five crucial points would be these:

1) The early Church, from the beginning, consistently affirmed that Jesus Christ is God, this did not begin with the Council of Nicaea in 325.

2) "Alternative gospels,” often Gnostic in origin, are not the “earliest Christian records” as the book states, but are generally much later than the four Gospels of New Testament and were rejected by the Church as unreliable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3) Historical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book’s claims that Jesus married Mary Magdalene who bore his child, is non-existent.

4) Gnostic gospels do not in fact elevate women and affirm "feminine spirituality," quite the contrary.

5) Leonardo’s depiction of the Apostle John in the “Last Supper” as young, beardless and effeminate is consistent with long standing Renaissance artistic tradition and is not a secret code. Better make that a venti caramel macchiato or white mocha frappuccino, so you’re sure to have time.

In all this it is crucial that our attitude not be defensive. Dan Brown sells books and movie rights because he scratches a real itch in our collective psyche. The book is hard to put down. Let’s admit that. Translated into film by the extraordinary talents of director Ron Howard and actor Tom Hanks, the movie will be entertaining and provocative.

My advice, enjoy Dan Brown for what he’s good at but be ready with an informed critique. Hey, with any luck you may get a chance to have a meaningful conversation about Jesus who is the Christ. That can’t be bad. If we can help others to encounter the real Jesus, not some Gnostic or modern caricature of him, this book could be a genuine blessing in disguise.

Nathan Feldmeth is associate dean for extended education and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urch history in Fuller's School of Theology.

*
《達文西密碼》電影官方網址:
http://www.sonypictures.com/movies/thedavincicode/
**

文章轉載自
http://www.fuller.edu/news/html/da%20vinci_feldmeth06.asp

李偉儀數臭「狗公」

小鳴按:

5月初,讀到Jo數臭「狗公」*文章,拍案叫絕之餘,簡直身心暢快。身邊曾有女性朋友遇過賤男,當中也有基督徒賤男,他們的表現,真的有如Jo所說的狗公。他們「擇肥而噬」,使出騙人伎倆,讓女性友人陷入情網,得手後,「趙完鬆」。她們卻身心皆受盡傷害,久未能痊癒,讓我作為朋友的只能心痛地聆聽她們的心底話。

若現實世界許可,我真的會替無恥狗公免費作絕育手術。可是,現實世界中,狗公屢次傷害女性,卻逍遙自在,大有人在。當下,沒計可施之餘,惟有強化一眾姊妹預防狗公意識,盡可能減少狗公虎口中的受害者。


下文中,有些字不見了,皆因我取自《成報》網頁,而網頁裡有些字是失了蹤的。我也不知那些是什麼字,還是留待讀者想像,增添閱讀的樂趣。

*
我很喜歡狗。把賤男比作狗公,是把狗貶低了,我於心不忍。奈何在一眾姊妹圈子,狗公已是公認術語,我也只好沿用了。

2006年5月5日 《成報》 李偉儀
沒性品的「狗公」


 男網友「九宮」又問﹕「3.主持眼中怎樣才不狗公呢﹖要不要做愛之前鞠個躬,講聲我開動了,做完講聲﹕『辛苦妳了,唔該﹖』」

 我希望「九宮」並非「狗公」黨羽之一,只是誤解了「狗公」的定義,淪為給「狗公」們抱不平罷﹗我絕對需要澄清「九宮」對家父的揣測﹕「沒有妳們老豆做狗公,可能沒有妳們喎﹗」家父是正人君子,不是「狗公」。

 我以為男網友只要聽了該集節目,自可區分誰是「狗公」。既然不明,也就在這裏再分析吧﹗

 「狗公」與「好色男」是有分別的,前者就是欠缺了「性品」的男人。打麻將要有「牌品」,性方面亦有「性品」﹔「性品」包羅範圍很大,牽涉到行為舉止與思維﹔「品」則只是「性品」的其中一部分。

 在那一集「狗年狗公九宗罪」節目中,狗公的普遍行徑可歸納為9項﹕

 一.望女講女——人睇人,不失人之常情,但若把人家看得尷尬不安,那便是狗公所為。狗眼看人「低」,狗公見到女性總喜歡從高向低望,偷窺女人波罅還不止,遇上各路狗公的時候,更會急不及待高談闊論周遭女性的樣貌身材。

 二.不理好醜,但求就手——女人在狗公眼中唯一的功能便是滿足其獸性欲望。一於少理對方條件,更不顧及人際關係之破壞,譬如穿插在一堆互相認識的女孩子之間,企圖全部皆「上」,這種「漁翁撒網」的做法令女人討厭。

 他的行徑算點呢﹖日後圍埋一堆食飯,全部女人都和這條狗公有過一手﹔搞到面阻阻,甚至乎爭風吃醋,狗公會覺得這是特別威風嗎﹖

 其餘罪狀,明天談﹗

2006年5月6日 《成報》 李偉儀
「狗公」扮情人

 續談「狗公」的行徑特徵﹕

 三.有錢身痕,無錢痕——抱萬花筒心態,到處送禮物哄女孩子開房留精留情,弄得自己一窮二白﹔沒錢時專挑家裏有地方的女孩子,騙人家說喜歡促膝談心,其實是想吃免費餐。等到銀根充裕則突然變臉,過門不入,請都唔來。  

 四.開房前話齋唔搞,開房後就齋搞唔——女孩子未到手,一於日日夜夜糾纏,帶她半夜劈酒遊花園,待她疲憊不堪之際,懶溫柔問句﹕「妳都好累了,不如光顧時鐘酒店(或去我家中)休息。我尊重妳的意願,我和妳只會一起睡,不會搞出那種事情。如果妳還是不放心,我最多睡在地上吧。」上到房間,或獸性大發,或借醉行兇,女孩子的最後下場,如題﹕「齋搞唔」。

 五.趙完鬆,良心當狗肺——製造假象,令女孩子以為能發展長遠關係。事實上狗公只關心怎樣把女孩子勾引上,懶得理會對方感情。初時故意扮溫柔長情,混淆嬉戲和真心,成功得手後當女孩子做Tempo紙巾(用完即棄),後果是造成感情上的欺騙和傷害。狗公更大肆宣揚是女孩子自作多情,錯愛他這種「不羈浪子」(嘔)﹗

 談到這裏,或者已有「狗公」隊員想反擊﹕「是妳們女人不夠性解放吧,玩真感情,Out啦﹗」事實上,不一定個個女孩子結交異性,都是純粹為了拍拖,某部分女孩子能夠接受到短暫的情慾關係。然而,她們最憎惡「狗公」扮情人,隱隱晦晦,故意藏起狗尾巴。女孩子真的寧願「狗公」坦白,想要上,只要仰天長吠幾聲就是了,何須整古作怪,扮作要跟女人談情說愛﹖

2006年5月7日 《成報》 李偉儀
Bye Bye「狗公」


狗口長不出象牙,以下幾點針對「狗公」把口﹕

六.自誇追女勁——篤人數,其實吃過無數檸檬,甚至根本很久沒有碰過女人。追求不遂便老羞成怒,亂傳緋聞,令所有人誤以為某位女孩子真的跟他有過一手。被誤傳與質素低的「狗公」有一手,直接影響女方的聲譽。

七.自誇性「能」——篤次數,吹噓自己能令女人快樂得梅開幾度,呻吟聲像環迴立體聲。事實是這條狗公不「派報紙」已屬奇。

八.趙完唱,無口德——把上過的名單唱通街﹔就算不講真名,亦會繪影繪聲把對方的身份透露得呼之欲出。

九.缺「床品」——狗公把口常吐歪理,話自己對愛滋病有免疫,只是為對方想才要堅持用安全套,結果卻是威逼利誘打真軍。床笫中從來不肯取悅女方,卻反過來猛地要求女方服侍他﹔若女方不肯,則被他抨擊為「懶得郁」。聽過一個例子,女子患了重感冒,辛苦得動彈不得,不幸惹來一條「狗公」慰問。在病榻中翻雲覆雨,女子以為能得到額外呵護,怎料「狗公」依然故我,不理會女方呼吸不順,仍要求她施展口技。姿勢進行不果,女子竟遭冷言嘲諷「似死魚」。

解釋過「狗年狗公九宗罪」,希望能糾正男網友「九宮」誤解,不要以為男人要在做愛之前向女人鞠個躬,或者缺乏性慾的男人才不算「狗公」。在女人心目中,有品的「好色男」受盡女人歡迎﹔沒品的「狗公」則叫人咋舌。

絕對希望女孩子一生不會遇上此等具備「狗型淫格」的男人﹔這是時候Bye Bye「狗公」,再見「狗公」,莫讓牠們埋身在妳身邊徘徊﹗



星期六, 4月 29, 2006

李偉儀痛罵「賤男」

(小鳴按:這幾天看Jo在《成報》臭罵某「賤男」的文章,直覺得她罵得精彩入肉。身為男人,也不值此等「賤男」所為。「賤男」壓逼女人,卻又惺惺作態,「懶」好人,認真乞人憎。昨天收到Jo廣轉友好的電郵,內附臭罵某「賤男」的文章,於是問她可否貼在我的blog,她慷慨地答允了。謝謝Jo。)

2006年4月27 成報 李偉儀
自大男網民
  

  這是我近來遇上最氣結的事情。

  有晚和兩位女朋友做網上電台節目,風花雪月談性。偏偏有些男網民既對於女人所講的內容根本不感興趣,卻硬要透過ICQ闖入胡說八道,說些不倫不類的說話。


  男網民寫:「點解女人唔怕死都要隆胸?女人扮大胸,又去賴男人鍾意大胸?男人都係鍾意大胸的嗎?」

  單是幾句偏頗的說話,已看得見其挑釁之意圖.好一句「女人扮大胸,又去賴男人......」說到男人是百分百的受屈者,女人則擁有百分百的身體自主權,主動跑去內衣店Maximize、Wonder一番還不止,還要貪婪地跑去動幾回隆胸手術才安心。

  這位男網民,讓我告訴你,很多女性都沒有膽量和銀彈跑去動手術,加上今次PAAG慘案,叫人更不敢輕舉妄動。但她們心裡一直都不好受,因為就是你這類男性,日夜拿女人的乳房來說三道四,推而廣之,就是不斷的去品評女人的體重、身高、髮質、皮膚、樣貌、黑眼圈、縐紋、橙皮紋等,令到女人惶惶不可終日,唯有孤注一擲,花光金錢從外至內改頭換面。

  我敢肯定,這位男網民身邊一定沒有女伴,甚至未曾嚐過戀愛滋味.有可能他不停盤算著怎樣追女仔,卻開口咬著脷開罪女人,每趟都被女人送贈檸檬,才會有如此嚴重的「厭女心理」,每逢一聽到有女子談性談情慾,即禁不住鬆毛鬆翼,自我亢奮充血上腦裝大男人,企圖挑逗不成,只好轉作挑釁。

  三位女主持為女人的處境解說一番,以為男網民會就此作罷。怎料,他卻竟然再寫來ICQ,論點比之前的更不濟。(四之一)

2006年4月28 成報 李偉儀
反省吧,男人!


  男網民又寫:「我識身邊的男人都唔鍾意大波架,最緊要就是均勻。」

  男網民明言要求女性身段「均勻」,還不是現今男人最懂得為自己的品評行徑作開脫的一種掩飾方法吧!換句話說,他正暗示自己嫌棄一些身體長得不均勻的女性。

  男人對於甚麼是「均勻」的女體,挑剔程度其實可見一斑。當有男人惺惺作態說自己不喜歡浮誇的三圍數字,那可能只代表某種誇張的身材,如38E-24-36不合他的口胃,他們亦未必有機會遇得上有此天賦本質或後天修飾加工的女人。那末,他們大概會認為34B-25-36之類的尺碼才算「均勻」,還必須要是「自然長成」的。所有隆胸而成的、承托出來的,總之是「人工僭建」的身材,他們皆不受落;30吋上圍配30吋腰圍的女子,背負著「不均勻」的罪名,大概要在他們面前變得無地自容了。

  身材的標準誰訂?男人、傳媒、美容工業、醫療專家統統有份。一直以來女人卻只有死命力臻/力追「完美」、「標準」的份兒。

  由男人口中提出的「標準」,不管他所要求的是燕瘦環肥;說穿了,還不是對女體的評頭品足,對女性自主與快樂的一種壓抑和反撲?這位男網民竟還不知好歹,聲大大提出「最緊要」的條件,還以為他和友人已充當好男人的角色,十分體貼女人。

  反省吧,男人!不理你是父權大男人或是自卑裝自大的小男人,女性主義早就揭穿了你們的假仁假義。男人想與女子結交,卻先決地要求人家長得「均勻」;男人自問又有幾好「肉地」?假若女人跟男人交往時,要求他拿出胯下的那話兒來秤秤,然後卻嫌它長得太「細兜」,男人亦一樣會感到生不如死吧!(四之二)

2006年4月29 成報 李偉儀
A貨「好男人」

 
  男網民再寫:「問題係女人都將責任推落男人身上,身體是自己的,任何人都應該愛護自己的身體,不愛自己的身體又將責任推俾社會同男人,這種行為可恥。」

  短短數句說話,表面上罵的是跑去隆胸的女人。實際上,只要是任何一個女性,曾經試過「女為悅已者容」,進行減肥節食而營養不良、大做運動而扭傷身體、上美容院而淪為窮光蛋、往做手術整容而遭後遺症所害的女性,都是給他這種叫人作嘔卻又自以為「大義稟然」的說話罵遍了。

  男網民大發亂箭,幾乎世上每一位女性在他心目中都是犯錯的。這還不夠,他是狡猾地扮作勸說女人應該愛惜自己的身體。這句苦口婆心的提醒,對於研習過女性主義理論的朋友們來說,必定似曾相識,它是源自哪裡的說話呢?不就是六十年代至今,基進女性主義所提倡的「愛自己,愛身體」,正視父權壓迫存在的理論!及後很多關於身體政治的討論,不論是解放派的、愉悅派的、或繼續恪守基進派的,皆從身體自主出發,再發展新思想。

  真是忍無可忍!我和另外兩位主持,看到他這個回應,怒不可遏,狠狠的連罵他數分鐘。

  女性的身體自主性受到褫奪,不正是父權規範女性衍生出來的惡果?男網民竟更偷換概念,挪用女性主義論點,表面上提醒女性,其實卻是用著同樣的說話來攻擊和詆毀女性!這種男人在社會上多著,自從「政治正確」概念冒起,他們不得不追貼潮流,說些「好男人」應說的說話;骨子裡頭,卻是徹頭徹尾的大男人主義,這種A貨(膺品)「好男人」,女人的確要揭穿與提防!(四之三)

2006年4月30 成報 李偉儀
隆胸的女人可恥?


  我們三個女主持把男網民罵個狗血淋頭,有聽了節目的朋友告之,說他還不死心,在節目之後在留言版上寫:「千萬不要話女人是可恥,咁大罪名受唔起!點解一定要假設廿一世紀是男人壓迫女人的社會?」


  在同一網台,有位資深主持得悉事情後說,這類「狗公型」男人多的是,尤其見有女子談性,他就亢奮不已,專登走來搗亂柴台,我們何須為這種男人浪費節目時間?最好是冷落他,那就是了。

  這反映做節目的兩難,一方面希望網民提高參與,但偏偏遇上這類不知所謂的低質素男人;另方面當然不想被他浪費談論原來主題的時間,但不去教訓這種男人一頓,任由他處處拿著言論作威作福,又實在對不起千千萬萬的姊妹們。

  尤其是他首當其衝罵了哪些女性?正是PAAG慘案下的受害人。我第一時間到報攤買下刊登女性半身裸體照片而卅年來首度封膠袋的《選擇》月刊,看到一幀幀「受害的身體」,任何一個稍有良知者,不期然都會產生心痛憐憫之感.後來,又有傳媒報導有內地女子聲討整容醫院,同時謾罵政策而被拘捕,女子受到美容工業和國家權力雙重壓迫,這位男網民還好意思去批評隆胸的女人可恥?

  我對男網民這番不負責任的言論,義正詞嚴作譴責,可不是鬧著玩的。受害者已是傷得體無完膚,還要給你此等大男人狠狠踩一腳,這不是正好道出父權之下,男性敵視、美容工業和醫療霸權、政策不善、社會文化規範,連連構成了一個壓迫女體的共謀圈子嗎?

  素聞男網民喜在網台各節目留連,希望他會尊重這是一個支持民主公義、反思主流思想的電台,不要做隻網台過街老鼠!(四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