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22, 2006

媒體控制進入新階段/南方朔

在這個有媒體時代,人們已愈來愈體會到,我們對一切事務的認知與判斷都受到媒體的制約。意思是說「世界只存在於媒體中,當它不存在於媒體中,也就等於不存在」。於是就是在媒體愈來愈發達的同時,對媒體也愈來愈野蠻粗暴的悖論現象即告出現。

最近,以色列大舉攻擊「哈瑪斯」與「真主黨」,同時也對四家衛星電視公司記者的車隊一路用戰機導彈追擊。以色列此舉並不難理解。它對黎巴嫩狂轟濫炸,已使得黎巴嫩殘破不堪,不但平民大量死亡,難民也增至七十萬以上。所有的這些都透過電視盡現於世人面前,因此它攻擊記者車隊,當然意在嚇阻他們前往採訪。只要記者不報導,尤其是沒有畫面,它對黎巴嫩所做的事就不會有人知道,當然也就可以更加隨心所欲。



而以色列會這樣做,其實是符合當代媒體理論的。美國在領受越戰失敗的教訓後,並未去反省越戰是否正義的問題,反而認為越戰之敗不是敗於戰場,而是敗於媒體。當媒體把戰爭實況帶進家庭的客廳,誘發反戰潮流,這個潮流又透過書信反饋到戰場,自然士氣大衰,於是,後來的第一次波灣戰爭,美國已禁止記者前往戰場。它在發動攻擊時,記者只能在戰情室聽取到本擬好的簡報及觀看飛彈攻擊時有如放焰火的畫面。等到飛彈射擊完畢,地面部隊進入,接著是工兵隊開著大型挖土機跟進清理戰場。第一次波灣戰爭後,就有一位工兵旅長透露,他們的任務即是開挖壕溝,把伊拉克的死亡軍民包括受傷倒仆者全部掩埋。當清理完畢後才讓記者進入。記者們除了看到斷垣殘壁外,已見不到戰場的殺戮,於是他們遂宣稱「聰明的武器」(smart weapons)果然聰明,除了會炸軍事設施外,並會炸到民宅與平民。第一次波灣戰爭已成了戰爭媒體控制的範例。它也為近代新興的媒體控制術展開了新頁。

因此,以色列攻擊記者車隊,可以說即是要複製第一次波灣戰爭的經驗─任何事情只要媒體不報導,它就等於不存在。


而這種新現象,當代反抗大師杭士基(NoamChomsky)在他所著的《製造同意》裡早已講得很清楚了。他指出,由於媒體已成為最主要的「告知」媒介,因而一個藉著控制媒體而製造同意的新時代已告開始。只要能夠控制媒體,甚至連公然造謠說謊都將成為可能。舉例而言,美國基督教右派早些時為了宗教宣傳而擁有兩大電視網及數千家廣播電台,到了現在隨著政治基本教義派的興起,這些媒體已成了「說謊有理」的最主要通路。全世界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都知道美國入侵伊拉克的理由是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這個理由都是炮製出來的。但美國人縱使到今天,仍有百分之六十的人相信那個謊言。由美國和以色列的這些經驗,已顯示出控制媒體及說謊,早就不再是共產國家的專利了。

星期五, 8月 18, 2006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和懷特被退稿/黃燦然

已沒幾個人懂欣賞好文字

 今年初,為了測試出版界能否辨識好作家,英國《泰晤士報》做了一個實驗,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的小說《在自由的國度》和史丹利.米德爾頓的小說《假期》的開頭幾章打印成手稿,寄給二十家出版社和文學代理商。這兩本書都曾於七十年代獲布克獎。

 結果,只有文學代理芭芭拉.萊維表示對《假期》感興趣。但她對奈保爾的小說也不感興趣,她在回信中說:「我們認為它頗有獨創性。不過,最後我們還是覺得,我們沒有進一步考慮的熱情。」

 奈保爾的小說僅得到幾封回信,所有重要文學代理商都拒絕。現時,大多數大出版社已不再考慮自由來稿,主要是通過文學代理商。也就是說,奈保爾這本書幾乎沒有出版機會。

 一些著名作家尤其為奈保爾被退稿抱不平。重量級女作家萊辛說:「奈保爾絕對是我們最偉大的當代作家之一。」萊辛本人曾化名把自己的作品投給自己的出版商,結果也是被拒絕。

 現年八十六歲的米德爾頓則淡然處之。他說:「如今讀者似乎已無法分辨好小說了。識別好作品需要很大的才能,而有這種才能的人並不多。現在是娛樂時代,已沒幾個人懂得欣賞一段好文字。」

作品被批「狗屁不是」全退稿

 最近,澳洲的《澳洲人報》以同樣的方式,把該國唯一的世界級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特里克.懷特的代表作《暴風眼》第三章打印成手稿,用化名寄給十二家出版社和文學代理商,結果是十二家全部拒絕。不僅如此,除了其中一家出版社表示遺憾外,所有拒絕者事後都振振有詞。以下是退稿理由。

 一名資深文學代理商:「很遺憾,這一章樣本雖然寫得充滿力量和感覺,但仍不能證明整部作品具有可出版的質量。我建議你買一本戴維.洛奇的《小說的藝術》(企鵝版),聽取它關於說明性文字、對話、觀點、聲音和性格描寫的忠告。」

 赫德森出版社老闆赫德森:「我覺得它沒有刻劃人物,因此它不是以人物為主的作品;它也不是闡述思想,所以也不是以思想為主的作品。它看上去像以情節為主的小說,但這情節卻因為本身有文學傾向而喪失。」真個一無是處。赫德森事後表示:「我覺得這是一部故弄玄虛的狗屁不是的東西。我不喜歡懷特。」

 吉拉蒙多出版社:「請不要絕望。我們的判斷雖然受良好訓練,卻無可避免是主觀的。」

 泛麥克米倫出版社:「如果你想聽取批評分析,不妨參加作家中心。每州都有作家中心,這些團體提供校對、導師課堂和出版業的內行意見。」

 文牘出版社:「我們的反應當然是主觀的,另一家出版社可能會有不同感覺。」但不幸的是,其他出版社的感覺並沒有甚麼差別。

 克雷斯威爾代理公司:「至關重要的是,你的代理必須對你的作品有足夠的賞識和投入,才好向出版商力薦。另一位代理對你這部作品可能會有不同的、更熱情的反應。」

「實驗」促使出版商保持警覺

 澳洲文學管理公司資深文學代理商林恩.特朗特事後表示:

 「一個代理必須完全信服一部作品,才會熱情地向出版社推薦。如果不是這樣,那就不符合作者的最佳利益。」特朗特又說,這次實驗很「低劣」,尤其是懷特的作品並不好賣。她說:「我只關注一件事:能不能賣?答案是,不能。我無法推銷《暴風眼》。作為文學代理,我的工作是確保公眾的利益。」

 文本出版社也拒絕,但該出版社老闆邁克爾.海沃德事後表示遺憾,他說:「辨識一位作者的才能,一章就已足夠。散文中的生命力,應是不言而喻的。出版家最害怕的,莫過於看漏好作品。」他說,這次實驗,可使出版商保持警覺。

 前《隨筆》季刊主編彼得.克拉文認為,懷特著作的質量甚至超過奈保爾。他說,整個實驗和事後反應揭露了澳洲出版界根深柢固的市儈和缺乏專業水準。他特別指出,手稿作者化名Wraith Picket,也就是把懷特的姓和名Patrick White調換一下,並略加偽裝而已,任何有點文學知識和智力的人,都應該立即就起疑才對。

 我個人認為,這種實驗意義不是很大,也說明不了甚麼問題。因為一位大作家跟一般作家以至跟一般好作家是不同的。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才會產生一位大作家,如果他是一位生前已建立聲譽的大作家,那麼他的偉大和聲譽,也是經過他不倦的努力和終身的奉獻而獲得的,絕不可能是出版社或文學代理為他獲得的。他的寫作不可能因一家或多家出版社的拒絕而受任何影響。尚有另一種大作家,他往往是死後才逐漸逐漸為人認識,再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成為無可超越的經典作家。從這個角度看,文學機器的幾顆小螺絲釘不知道整部文學機器的精髓,絕對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我們怎可以奢望幾顆小螺絲釘懂得整部文學機器的精髓呢?

(本文小題為編者所加)

作者為詩人、翻譯工作者,1998年獲「文學新秀獎」,作品包括《十年詩選》、《在兩大傳統的陰影下》。

文章轉載自《成報》(
http://www.singpao.com/20060818/feature/866745.html

回bluemagazine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