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14, 2020

西九龍中心外的漫畫少女廣告板

西九龍中心外的漫畫少女廣告板惹起左爭論。先有民建聯既劉佩玉話大量家長投訴廣告的漫畫少女「衣著暴露」, 「意識不良」;番號 ABC 則反駁話民建聯係「道德塔利班」。另一方面,專頁「無國界社運」琴日亦加入戰團,發文指廣告「販賣青春市場」,畫像都係「宅男視角的AV女優形象再現」,雖然今日下午已經刪文。
今次爭論觸及幾個女性主義關鍵概念,包括廣告中的女性身體展現、消費主義、男性凝視、性(性感)之間的關係,可惜唔少人都係從知人主觀感覺出發,並未充分掌握其中的結構和張力。渣男今次就拋下書包講幾句,大家再討論下。
****
💃1. 廣告中的「情色時尚」:健康 vs. 淫穢(意識不良)
現代商業廣告往往涉及情色展示,例如放大某些身體部位(胸、長腿),或擺弄某些性感姿態。這在學術界稱為「情色時尚」,即通過情色來吸引受眾觀看和刺激消費慾望。就像今次廣告的少女漫畫形象,既可以吸引男性受眾的目光,亦可以刺激女性受眾想成為廣告裡的少女一樣「性感/美麗/青春」而入商場消費。
這類廣告往往牽引「意識不良」的爭論。支持者通常會以「形象健康、展現自信、充滿(時尚)美感」等理由辯護;反對者則指「猥褻、淫穢、下流」。其中標準很大程度取決社會對性的「開放/保守」態度與相關符號的關係來界定。香港劃定「淫穢」較為公認的標準是所謂 18 禁內容(主是與插入性行為相關的畫面),其次是這類性行為的相關象徵(例如女性的嘴角流著白色牙膏或液體)和「接近裸露」(例如女性完全赤裸上身卻「精準地」遮蓋乳頭部份、大特寫內褲的性器官位置),如此類推,社會愈性保守,淫穢的界線就愈寬。
由於「淫穢」這概念相對主觀,主要取決於主流社會的性開放態度,難以作客觀討論,因此通常不是女性主義爭論中心的要點。
💃2. 由「男性凝視」到「對女性的再規訓」
相比之下,女性主義對這類廣告的批判一般集中在「男性凝視」這概念上,廣告「被性化」的女體形象往往都是用來滿足異男對女性的想像和慾望而產出,例如廣告女性通常是年輕貌美、身材好(瘦、大波)、肯露、將「事業線」擠得愈高愈好。換言之,女性在廣告裡變成了屈從於男性慾望的「性客體」,廣告亦會塑造及強化社會對女性的特定審美及文化觀,進一步規訓女性。
為了拒絕「男性凝視」,某派女性主義者(一般是「第二波女性主義」)認為女性應該抵制這類廣告,拒絕用裸露、性感的方式迎合男性的慾望,同時拒絕男性對女性的單一審美觀。這種反抗策略聽起來很直接有道理,但其實很容易陷入「對女性的再規訓」:既然女性要拒絕男性凝視、避免成為「性客體」,就應該要好好保護自己,不應該隨便性感展露身體讓男性滿足;可是這樣做反而令女性不能像男人一樣能自由地裸露身體、表達自己的性慾望/性魅力,同時亦令參與廣告拍攝的女性成為了「被批判的對象」,令女性陷入更大的性宰制中。
💃3. 由「女性身體/性自主的賦權」到「消費主義的自我規訓」
相反,有些女性主義者認為拒絕「男性凝視」的方式不應該往「性保守」的方向走,而是應該為女性充權。既然「男性凝視」令女性變成「性客體」,那麼改革重點應該是女性重奪性權和身體自主權,變成可以像男性一樣的「性主體」。
譬如更好的改革應該是鼓勵廣告更多以女性的視角出發展示女性的慾望、身體和性特徵,不應該(只是)迎合男性的慾望,而是令女性自身感到愉悅和滿足。例如愈來愈多廣告女性展現非陰柔氣質、自信地裝扮和工作、主動挑逗男性等形象。這類廣告顛覆了傳統性別規範之餘,亦增強「女性可以(成功、擁有高地位、做其他非傳統性別角色工作)」、「女性追求(性、事業)」等女性「能動性」和「主體意識」元素。
如果用此角度解讀今次西九廣告板,那些性感姿態並不必然是為了滿足「男性凝視」的慾望。正如 (1) 提到,這個廣告可以是代表女性的「自我追求」,即女性從廣告中找到自己的慾望位置,渴望成為像廣告少女一樣自信、性感、青春、美麗,可以(自主地)展現自己的身體和性吸引力。
不過,這種「樂觀」的論調近十幾年亦受到嚴厲的批判,認為所謂的「性/身體自主」賦權很多時不過是墮入「消費主義」和「男性凝視」的雙重陷阱。因為女性在廣告中很難不以迎合主流審美標準的方式展示自己「成功」、「自信」、「健康」的一面,但這些主流審美和成功形象往往是男性所慾求和定義的。正如我們即使認為西九廣告板中的漫畫少女很「健康」,但它們仍然暗示「理想/自信的女性」應該像她們一樣纖腰、性感、婀娜多姿。而要成為像廣告女性一樣「理想」和「自信」,即要通過「消費」和「自我審查」來打造。
換言之,廣告本身的設計目的和作用就是令女性感到自己不夠美麗、年輕、具魅力,所以要消費購買化妝品、減肥、美容等,從而提升自己的社會資本(性吸引力、個人魅力、自信)及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來標示/形塑自己是美麗及成功的女性。故此,女性不但陷入消費主義的競逐邏輯,還陷入由男性定義的審美/成功女性形象中。
*****
很多人看完以上爭論,難免陷入迷惘和困惑,因為無論怎樣說,女性都必然處於屈從的文化地位。不喜歡女性主義的人會說:「你看,什麼都是男性的錯」;支持女性主義者的則會說:「你看,父權真的無處不在、牢固而不可破」。其實兩者的想法都有問題,前者混淆了「結構的指認」和「個人責任的歸屬」,後者沒有真切認知到結構(包括父權)從來都是辯證矛盾而難解,但不代表完全無法鬆動。
第一,我們要注意父權「雙重掣肘」的特性:男性一方面渴望女性裸露,但另一方面又會訓斥女性裸露。前者指向「男性凝視」,後者指向「蕩婦羞辱」。所以無論女性露或不露,都會陷入父權的主宰。這正是父權難以撼動的原因。
第二,要擺脫雙重掣肘,只能從細微的空間慢慢撼動和釋出自主性。例如廣告中增加女性主體意識和性慾等賦權元素,應該承認是一種進步。雖然它們有機會迎合消費主義和男性審美觀(或與之一致),但無可否認改變了社會的性別意識,至少提供了「女性可以追求性慾/性感」的想像空間。
第三,女性追求性感和性,並不一定必須迎合男性審美觀。例如男性慾求的性感女體往往是「事業線愈高愈好」、「露得愈多愈好」等著重「肉身」裸露,但女性追求的性感往往是「氣質」、「自信」、「自然美」等著重「身體氣質」的展示;女性亦會對自己的性感部位與男性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有女性覺得自己的手、背、腹肌特別吸引或性感,但這些一般都不是男性定義下的性感)。
第四,很多坊間的女性主義批判常常忽略了「脈絡」和「主體經驗和感受」,沒有按照不同情景和個案聆聽女性的聲音才作判斷。這其實是致命的錯誤。
例如在穆斯林面紗討論,女性穿戴面紗就會被批評為「迎合父權打壓女性身體/穿衣自主」,不穿戴又會被批評「迎合西方殖民文化(西方文化就是進步,穆斯林文化就是落後)」,於是女性無論怎樣做都是錯誤。但假如我們聆聽每一個女性事主的聲音,就會發現她們均會有各自的想法和抉擇,並不一定都是不自主。
因此,脈絡細節和主體想法才是女性主義批判的關鍵。例如,即使一個女體展示疑似迎合男性的審美觀(例如穿比堅尼故意擠乳露半球自拍性感照),但當事人為什麼這樣拍(脈絡),她自己怎樣理解這種身體展示(主體意識),就已經令事件性質很不同。譬如一個女性可以因為想挑戰「蕩婦羞辱」才故意展示性感照,這很難說她是在迎合父權,即使她的展示和「男性凝視」所欲求的東西一致,亦不代表在迎合男性慾望。而且批判她的行為通常無助於解決「男性凝視」所造成的宰制問題(即女性僅能作為性客體和強化性別規範文化)。
換言之,性保守主義者可以覺得西九廣告板的少女畫面是淫穢、二波女性主義者可以說是迎合男性凝視和消費主義。但他們若然只聚焦單一廣告板上作批判,並忽略其他受眾(尤其是女性受眾)可能有不同的詮釋,就是把女性主義批判變得廉價和去脈絡化,因為批判和改變父權結構問題並不能(也不應該)通過批判個別的廣告、人和事可以解決。
其實,瓦解任何結構(包括父權)往往是一項漫長的「過程」,需要的是實踐者有意識的介入及長久的文化顛覆和重塑。例如「番號 ABC」三位女性的自拍模仿,正好展示了女性實踐及賦權的過程。她們自拍模仿,其中一個重要意圖是表明這樣的畫面並不(一定)代表猥褻、女性身體的性感展露可以是「健康」、也是「女性身體自主」的一部分。她們的行動和意識正好釐定/改變/充權了廣告板畫面的象徵意義。
用句比較理論的說法,她們的行動一方面「再現」了原本符號,另一方面為符號賦予她們的女性主義意識。這正是如何嘗試為女性充權同時避免陷入二波女性主義批評的行動示範。

Facebook